隨著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中老年人后循環(huán)缺血及糖尿病發(fā)病率在普遍范圍內明顯升高,并成為影響公眾健康的社會性問題。我們通過視黃醇結合蛋白檢測對后循環(huán)缺血(PCI)合并糖尿?。―M)的早期腎功能損害進行評估,尋找其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后循環(huán)缺血及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選取2011年9月~2013年8月在滁州中西結合醫(yī)院腦病科住院的PCI合并DM患者63例。進一步依據血肌酐、尿肌酐及尿量計算腎小球濾過率(GFR)分為正常GFR組和異常GFR組:正常GFR組GFR>150 mL/min;異常GFR組GFR≤150 mL/min。入選對象心肺功能及肝功能正常,無高血壓病及其他內分泌疾病史,尿微量白蛋白<300 mg/d。兩組間在性別、年齡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近15 d內情緒穩(wěn)定,正常睡眠飲食,適量活動,未使用腎毒性藥物等。空腹使用負壓干燥管采肘靜脈血4 mL,離心后用血清檢測:視黃醇結合蛋白(RBP)、肌酐(Cr)、尿素氮(BUN)、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儀器為日立HITACHI-7600-01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原裝配套試劑盒,采用酶法。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成組設計t檢驗。
2結果
兩組間相關參數比較,見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異常GFR組RBP均明顯高于正常GFR組,HDL-C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間BUN、Cr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RBP主要由肝細胞及脂肪細胞分泌,絕大部分在近端腎小管重吸收,腎小球濾過功能及近端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影響著體內RBP水平[1]。
血BUN、Cr是監(jiān)測腎損害的重要指標,但因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腎功能、蛋白質含量及血容量等,反應較遲緩,從表中可以看出對早期腎損害的意義較小。
RBP與腎功能的損害可能有以下幾種聯(lián)系:①DM患者血流動力學發(fā)生改變,腎臟濾過低分子蛋白能力下降[2],從而引起血RBP水平的增加。②RBP的增高使腎臟的氧化物過量,對腎臟產生細胞毒作用[3];③RBP水平的升高導致胰島素抵抗(RI),引起體內脂質代謝紊亂,促進微血管的損傷,進一步引起腎功能的損害[4]。
后循環(huán)缺血最常見的病變性質是動脈粥樣硬化[5],而RBP與糖脂代謝,氧化應激,動脈硬化的出現有著重要聯(lián)系[6-8],故RBP影響著PCI病情的發(fā)展。
綜上所訴,RBP對于PCI合并DM可監(jiān)測其早期腎損害且對PCI病情的發(fā)展有影響。
參考文獻:
[1]Stefano J,Keith G,Graham J,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ost translationaly processed forms of human serum retinal-binding protein:altered rations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J].Lipid Research,1995,36:1247.
[2]Marino M,Andrews D,Brown D,et al.transeyrosis of retinal-binding protein across reual proximal tuble cells ofer megalin(gp 330)-mediated endoeytosis[J].J Am Soc Nephrol,2001,12(4):637-648
[3]沈興平,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變化與氧化應激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9.
[4]潘佳秋,王慧慧,田建武,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和游離脂肪酸水平變化及其與胰島素敏感性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07):2370.
[5]李焰生.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09):786-787.
[6]Erikstrup C,Mortensen OH,Pedersen BK.Retionolbinding protein 4 and insulin resistance[J].N Engl J Med,2006,355:1393-1394.
[7]Lee JW,Im JA,Park KD,et al.Retinol binding protein protein 4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apparently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J].Clin Chim Acta,2009,400(1-2):30-32.
[8]劉更夫,左華澤,駱明波.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 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9,(3):61-63.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