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比觀察抗旋股骨近端髓內針(PFNA)固定和半髖關節(jié)手術在治療老年不穩(wěn)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方法 收集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內針(PFNA)固定治療和半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治療老年不穩(wěn)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123例,對手術時間等幾方面比較兩組的結果,分析兩種內固定方式的療效,以及如何根據骨折類型選擇內固定的適應癥。結果 所有病例均獲隨訪,與半髖關節(jié)手術組相比,PFNA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但術后下床時間較長,兩組的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及術后功能恢復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PFNA與半髖置換手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均可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PFNA手術時間短,手術出血少,為治療老年此類骨折值得推薦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PFNA;半髖置換;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
股骨轉子間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老年人較常見的髖部骨折。保守治療存在并發(fā)癥多,死亡率及畸形發(fā)生率高[1]等諸多弊端,手術治療取代保守治療已成為共識。抗旋股骨近端髓內針系統(tǒng)(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繼承了髓內固定系統(tǒng)力的優(yōu)點外,較其他類型的髓內固定系統(tǒng)還具有損傷小、出血少、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本文通過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內針(PFNA)固定治療和加長柄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不穩(wěn)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共123例,進行回顧性研究。
1 病例資料及分組
收集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內針(PFNA)固定治療和半髖關節(jié)手術治療老年不穩(wěn)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手術均由手術水平相當的醫(yī)療組完成,排除病理性骨折者,對入選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方式包括查閱病歷、電話隨訪、復查記錄等,排除失隨訪者,最后選入分析患者共123例。
兩組患者中男52例,女71例;年齡66~92歲,左側46例,右側77例。致傷主要原因為跌倒,少數為車禍及騎車摔倒。所有病例均為新鮮骨折,傷后(3h~7d)入院,經t檢驗,PFNA組64例,平均年齡(76.17±5.94)歲;半髖關節(jié)組59例,75.53±5.07歲,兩組患者年齡比較,P=0.519>0.05;經χ2檢驗,兩組患者性別比較P=0.730>0.05;經秩和檢驗,兩組Evans分型比較, P=0.537>0.05,兩組致傷原因兩組比較P=0.990>0.05,無明顯差異,可以進行比較(見表1)。
123 例患者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 14 例;腦外傷 2 例;胸腔或腹部臟器損傷 2 例。92例(為74.79%)患者存在一種或多種基礎病,常見為高血壓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2型糖尿病。兩組患者術前合并內科疾病經統(tǒng)計學分析, P=0.951>0.05,見表2。
骨質疏松根據王福權等[2]Singh股骨骨小梁分級系統(tǒng)(Ⅰ~Ⅵ級),在健側X線平片上進行判斷。骨質疏松情況經秩和檢驗 P=0.356>0.05(見表3)。兩組并無顯著差異,可以進行比較。
2 治療
2.1 術前準備 患者入院后先行患肢皮牽引或者股牽引,皮牽引時牽引重量為3~5Kg,骨牽引時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7~1/10。完善術前相關檢查,經相關科室會診積極治療各種內科疾病,患有較嚴重骨質疏松(術前均經X線證實)的患者,入院后應用鮭魚降鈣素鼻噴劑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及時指導肌肉及足踝功能鍛煉,一般在傷后3~7d行手術治療。
2.2 手術方法
2.2.1 PFNA固定 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颊哐雠P位,健肢屈髖、屈膝外展,患肢伸直內收, 使軀干與下肢呈10°~15°的內收位,對于肥胖者向健側傾斜25°,先在骨科牽引床上行閉合復位,應用C型臂分別透視正側位,位滿意后,于大轉子頂端向近端3~5cm做一約5cm的縱行切口,肥胖患者可適當擴大切口,按肌纖維方向鈍性分離臀中肌分離至大轉子頂端后,閉合插入導針,開路器擴大入口,插入適當長度的主釘,注意主釘第一個橫鎖釘至少應越過骨折完整遠端5cm以上,位置滿意后,在近端瞄準器下插入導針,經C型臂透視正側位,見導針于股骨頸中下1/3處,側位片位于股骨頭下0.5~1.0cm處,選擇合適長度的螺旋刀片,打入股骨頸并加壓鎖定。在遠端瞄準器下打入遠端鎖定,根據情況選擇靜力或動力固定,C型臂透視無誤后,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切口,逐層關閉切口并放置1根負壓引流管, 記錄手術持續(xù)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2.2.2 人工關節(jié)半髖置換 我們選用加長柄水泥型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一般采用全麻方式。患者健側臥位,采用髖關節(jié) Harding入路,于臀中肌止點處切斷部分臀中肌,切開并切除髖關節(jié)前方關節(jié)囊,顯露股骨近端轉子間骨折,于大轉子和小轉子連線上約1.5cm處斜行截骨,用擺鋸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和小的碎骨片,清除髖臼內軟組織,保留大轉子、小轉子等大骨折塊,包括骨折塊肌肉筋膜纖維起止點,盡可能使大轉子達到解剖復位,以便作為測量肢體長度和安裝假體的一個重要標志。將大小轉子骨折塊復位,用復位巾鉗鋼絲環(huán)扎臨時固定。根據小轉子方向確定前傾角,用髓腔銼由小到大依次擴髓,擴髓時采用較小的擴鉆,忌暴力擴髓,以免骨折。反復沖洗髓腔,以便骨質與骨水泥的良好接觸。選擇合適雙動頭假體,用標準骨水泥技術往髓腔內填充骨水泥,參照股骨矩植入股骨柄,保持前傾 10~15°,將多余骨水泥清除。骨水泥干硬后,安裝人工股骨頭試模,選擇適宜長度的雙動頭安裝。將人工髖關節(jié)復位測試關節(jié)各方向活動情況,若骨折固定欠牢靠,可鉆孔后應用鋼絲再次固定,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注意須牢固縫合切斷的臀中肌肌腱,防止術后髖關節(jié)脫位,記錄手術持續(xù)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2.3 術后處理 術后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和酸堿平衡,合并內科疾病的患者仍須積極治療,圍術期均使用廣譜抗生素3~5d,一般于手術前30min開始應用,平均3.5d,術后根據引流液培養(yǎng)結果調整抗生素,手術后第1 d開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針5000IU,1次/d。連續(xù)應用10~14d,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期間注意監(jiān)測患者凝血功能。部分患者配合肢體靜脈泵,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積極抗骨質疏松治療,手術切口常規(guī)引流2~3d,至24h引流量少于50ml時即可拔除。術后倡導主動活動,患肢不制動,術后第1 d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 以及踝、趾關節(jié)屈伸練習,術后4~7 d即要求患者在床上行屈髖、屈膝,PFNA內固定術組根據患者具體骨折及手術情況決定下床時間,并根據X線上骨痂生長情況逐步扶拐部分負重,經X線證實骨折愈合后,才正常負重行走。采用Harris療效評分標準評估患髖受傷前與術后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功能評分情況。
3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方法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及秩和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結果
所有病例均獲隨訪,時間8~24個月,平均16個月。通過查閱病例所記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并發(fā)癥、術后功能恢復程度。住院及后期隨訪期間無死亡病例。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程度評估在骨折平均愈合時間(術后第十2w)進行,參考Harris評分標準評估術后功能。
4.1 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PFNA組與半髖關節(jié)置換組相比,在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時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半髖關節(jié)置換組住院時間(21.41±3.08)d,PFNA組住院時間(20.94±2.81)d, 無顯著性差異(F=0.782,P>0.05),見表4。
4.2 術后并發(fā)癥 半髖關節(jié)置換組并發(fā)癥5例,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經積極抗炎對癥治療后好轉;深靜脈血栓形成2例,經溶栓治療后痊愈;1例術后15d發(fā)現股骨假體頭后脫位,給予手法復位并限制其過度活動后未見再脫位。PFNA組術后并發(fā)癥有7例:深靜脈血栓形成2例,其中1例患者術后健側出現深靜脈血栓,溶栓后痊愈,肺部感染3例,患側大腿疼痛2例,半髖關節(jié)置換組術后并發(fā)癥較PFN組為少,但經統(tǒng)計學分析,χ2=0.212,P=0.646>0.05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5。
4.3 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評估 術后末次隨訪時對每位患者的髖關節(jié)按Harris[3] 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功能47分,疼痛44分,畸形4分,活動范圍5分,總分100分。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低于70分為差。半髖關節(jié)組優(yōu)48例、良16例、中5例,優(yōu)良率為91.53%;PFNA組優(yōu)46例、良13例、中4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92.18%,經比較,P=0.817>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髖關節(jié)活動功能無差別(見表6)。
5 討論
5.1 PFNA的設計特點、優(yōu)勢及經驗 PFNA屬髓內固定系統(tǒng),由AO/ASIF在股骨近端加鎖髓內釘(PFN)的基礎上改良而來,它繼承了髓內固定系統(tǒng)滑動加壓、中心型固定的優(yōu)點,更具有抗旋轉[4]更佳、損傷小、出血少、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在具體應用時,我們總結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術前應測量髓腔大小,以選用合適的主釘;②進釘應從大轉子頂點或者稍偏外鉆入,偏內容易導致主釘插入髓腔困難及骨折復位欠佳;③定位導針在C形臂透視下位置正確后才能打入螺旋刀片,避免穿出股骨頸,對股骨頸骨質穩(wěn)定性的影響;④大轉子部擴髓切忌越級擴髓和使用暴力,以防大轉子劈裂。
6 結論
PFNA在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特別是在不穩(wěn)定轉子間骨折的治療中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學適應性,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髖內翻、股骨頭切割等術后并發(fā)癥,療效可靠。
參考文獻:
[1]朱愛劍,劉德謙,蔡言傳,等.骨質疏松并髖部骨折的治療[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4,19(5): 352.
[2]王福權,蔡恒江,茅皖如,等.男性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發(fā)生率與診治的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7)389-392.
[3]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 :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 [J].Bone Joint Surg ,1969,51A:737.
[4]張國鑫,申海波,高志學,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J]. 實用骨科雜志,2009, 15(11): 820-823.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