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Weil危重病醫(yī)學研究所Ristagono等學者通過對心跳停止或心臟纖顫的豬模型進行研究,認為在心肺復蘇時,復蘇成功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胸部按壓質(zhì)量,而不是心臟除顫與胸部按壓的先后順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選用24只家豬,平均體重為(40±2)Kg,堵塞其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產(chǎn)生心室纖顫。研究者采用因子設計對動物進行分組。先將動物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先胸部按壓,另一組為先心臟除顫。
1.2方法 隨機分組,動物接受\"最佳\"胸部按壓,即按壓時胸前后徑減少25%,按壓深度約為6 cm,或接受\"常規(guī)\"胸部按壓,即按壓深度只有前述的70%,大約4.2 cm。各組的救治措施均在心跳停止5 min后開始實施,且胸部按壓由按壓機實施。除顫方法是雙相150 焦的單次電擊。復蘇后的心肌功能用心電圖進行評價。
2結(jié)果
結(jié)果顯示,采用常規(guī)胸部按壓措施的動物,其冠狀動脈灌注壓和潮氣末二氧化碳分壓顯著低于最佳胸部按壓組。采用最佳胸部按壓,則無論是先按壓還是先除顫,全部動物都復蘇成功。在開始最佳胸部按壓后,恢復自主循環(huán)所需的電擊次數(shù)較少。先行常規(guī)胸部按壓再除顫的動物,均未復蘇成功。先除顫再行常規(guī)胸部按壓的動物,僅2/6復蘇成功。
3討論
目前認為,有效的CPR能產(chǎn)生25%~33%的心排出量、60~80 mmHg的收縮壓。這對于心臟和大腦的供血和供氧至關(guān)重要,能延長室顫轉(zhuǎn)為心臟停搏的間隔,增加電擊除顫成功率,使心臟恢復有效節(jié)律并產(chǎn)生全身灌注。
挪威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院前搶救心臟停搏患者期間,胸外按壓即使停止數(shù)秒鐘,都會降低復蘇成功的可能性。該文發(fā)表在《生物醫(yī)學中心·醫(yī)學》[BMC Med 2009,7(1):6]上。
眾所周知,中斷胸外按壓對患者有害,但挪威研究者確認,這種中斷的害處是以秒計量的。因此在心肺復蘇過程中,即使有必要短暫中止按壓(如人工呼吸和生命體征檢查),都應盡可能縮短中斷按壓時間,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暫停。
研究者對86例患者的530人次除顫事件進行了分析。結(jié)果顯示,隨著胸外按壓的中斷增加,復蘇的可能性逐步下降。無灌注時間每增加1 s,均伴隨自主循環(huán)恢復的幾率下降。
研究者發(fā)現(xiàn),若不考慮復蘇成功的基線可能性,搶救休克前期患者,胸外按壓中斷3~27 s,會喪失約23%的復蘇成功幾率;胸外按壓中斷1 s,對應復蘇成功率下降約1%。
研究者提出,需要定期對相關(guān)人員進行心肺復蘇技能訓練,以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時間。進一步研究方向是找出一種新的統(tǒng)計學模型,分析包括胸外按壓的深度、力度、換氣率等參數(shù),以找出最佳方案。
《2010 AHA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人CPR操作主要變化:突出強調(diào)高質(zhì)量的胸外按壓,保證胸外按壓的頻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減少胸外按壓中斷。胸外按壓頻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為\"至少100次/min\" ,按壓深度由2005年的4~5 cm改為\"至少5 cm\" ,按壓后保證胸骨完全回彈,胸外按壓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強烈建議普通施救者僅做胸外按壓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強化按壓的重要性,按壓間斷時間不超過5 s新指南最將成年人及兒科患者(包括兒童及嬰幼兒,但不包括新生兒)的基本生命支持(BLS)的程序從\"A-B-C\"(Airway氣道、Breathing呼吸、Chest Compression胸部按壓)改變?yōu)閈"C-A-B\"(胸部按壓,氣道,呼吸)。
4正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
連續(xù)的有節(jié)律的壓力按壓胸骨下部1/3,通過增加胸內(nèi)壓或直接擠壓心臟產(chǎn)生血流。血液循環(huán)到肺,伴人工通氣,把氧氣輸送大腦和其他生命器官,直到完成除顫/復律。按壓頻率應為至少100次/min。不管單人或雙人復蘇,按壓:呼吸之比均為30∶2,CPR過程中,有效的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應協(xié)調(diào)進行,復蘇方能奏效。CPR過程中,血流產(chǎn)生于胸內(nèi)壓力的變化(胸泵機制)或直接的心臟擠壓(心泵機制)。按壓可產(chǎn)升60~80 mmHg的動脈壓;舒張壓很低,頸動脈平均動脈壓很少>40 mmHg,心輸出量僅是正常心輸出量的1/3,胸骨下壓深度至至少5 cm,放松后手掌不要離開胸壁,按壓速度至少100次/min;按壓與呼吸比例=30∶2,按壓用力要均勻,不可過猛,每次按壓后必須完全解除壓力,胸部回到正常位置,按壓和放松所需時間相等,按壓節(jié)律、頻率不可忽快、忽慢。
參考文獻:
[1]黃子通.提高我國心肺腦復蘇水平的措施與對策[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4:153-154.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