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質(zhì)量管理(PDCA)法在護生新版心肺復蘇指南分階段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新入本院實習的共128名護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4人。觀察組將心肺復蘇指南教學分三階段進行,并采用質(zhì)量管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法培訓。比較兩組護生實習結束時心肺復蘇指南知曉率、技能成績及教學滿意度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心肺復蘇指南知曉率、技能成績,教學滿意度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PDCA在護生心肺復蘇指南階段培訓方面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心肺復蘇;PDCA;知曉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本院實習的所有護生128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4人,兩組護生學歷、年齡、性別、入院實習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未經(jīng)過輪轉(zhuǎn)科室心肺復蘇培訓。
1.2方法 成立心肺復蘇培訓小組,培訓老師分別由急診科、ICU共4位護士長擔任,培訓前經(jīng)過統(tǒng)一備課,制定教學計劃。心肺復蘇知曉率調(diào)查問卷參考李佳等人《公眾心肺復蘇培訓效果評價工具的修訂及信效度分析》[2]制定,包括CPR的有關知識,如判斷意識、檢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及心肺復蘇的實施程序等,分值高于80分視為已知曉。教學滿意度采用發(fā)放自行設計問卷進行調(diào)查,每條目采用10級評分法,分值由低到高分別表示調(diào)查對象對各項內(nèi)容的滿意程度,技能考核按本院操作標準進行評分,滿分100分。
1.3效果評價 實習結束前,進行心肺復蘇技能考核,并發(fā)放心肺復蘇知曉率及教學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結果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護生技能成績得分比較 見表1。
2.2兩組護生心肺復蘇知曉率比較 見表2。
3 討論
3.1臨床實習教學重點應使心肺復蘇培訓更加貼近臨床,服務臨床 護生進入臨床實習初期,雖然經(jīng)過在校心肺復蘇相關知識的學習,但理論教學比重遠遠大于臨床技能培訓[3],對危重患者搶救工作仍非常陌生,會出現(xiàn)\"手足無措、無所適從\"的被動局面[4]。這就要求帶教老師的培訓必須循序漸進,不止是單純的理論和技能的培訓考核,而是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使護生對搶救過程中各項護理措施的銜接[5],藥物作用、儀器設備操作、搶救流程及團隊協(xié)作有系統(tǒng)的認識,使護生了解如何進行搶救工作,為以后進入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3.2重視心肺復蘇培訓的質(zhì)量和長期效果 CPR培訓質(zhì)量評估包括即時的理論與技能掌握效果及中長期知識鞏固程度,培訓的質(zhì)量和適當?shù)呐嘤栴l度是提高心肺復蘇能力的重要因素,定期(2~6個月)[6]進行培訓或者以考核帶動知識與技能的回顧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仍普遍存在心肺復蘇培訓時間不足[7]的情況,護生在理論和操作方面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遺忘,因此心肺復蘇培訓與考核應貫穿整個實習過程中,不斷加以強化。
3.3 PDCA循環(huán)將每階段技能培訓提高一個新的水平 PDCA包括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四個階段,是護理質(zhì)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將PDCA循環(huán)應用于護生心肺復蘇技能培訓中,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與分析,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措施,并不斷檢查反饋。帶教老師在培訓中有的放矢,使培訓更加具體、規(guī)范化,使帶教更具有延續(xù)性,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
3.4提高護生對心肺復蘇培訓的重視程度 心肺復蘇術是發(fā)生心跳呼吸驟停時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關重要措施,臨床醫(yī)務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實習初期帶教老師要使護生充分認識到心肺復蘇的重要性,重視護生的心理因素及學習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培訓時充分調(diào)動護生的學習積極性,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教學過程中采用講短課的方式有利于護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小琴,秦德芳. 高校實習護生臨床教學方法研究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4(31):582-584.
[2]李佳,吳瑛,等,公眾心肺復蘇培訓效果評價工具的修訂及信效度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7)750-752.
[3]Lindner KH, Strohmenger HU, Ensinger H, Hetzel WD, Ahnefeld FW, Georgieff M. Stress hormone response during and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Anesthesiology, 1992,77:662-668.
[4]Paradis NA, Martin GB, Rivers EP, et al.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and the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in huma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AMA,1990,263:1106-1113.
[5]Mayr VD, Wenzel V, Voelckel WG, et al. Developing a vasopressor combination in a pig model of adult asphyxial cardiac arrest[J]. Circulation, 2001,104:1651-161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