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ICU重癥心里衰竭急救治療中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理論指導。方法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共74例,將患者按照護理干預方式的不同劃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和臨床護理組,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臨床護理組37例患者中,存活36例(97.3%),死亡患者1例(2.7%);再次入院患者數量為3例(8.3%)。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中存活患者29例(78.4%),死亡8例(21.6%);再次入院患者數量為10例(27.0%)。臨床護理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和存活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組間治療效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 在對ICU重癥心力衰竭急救治療患者進行護理時,可采取臨床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關鍵詞:ICU;心力衰竭;急救治療;臨床護理干預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其它疾病導致患者的心肌收縮能力降低,對患者的心臟血液輸出量產生影響,使血液供應無法滿足人體各項生命機能的需要,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不良反應[1]。若未得到及時救治和良好護理,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因此,提高ICU重癥心力衰竭急救治療的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現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共74例,對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臨床護理組患者在接受臨床護理干預后,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其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ICU重癥心力衰竭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照護理干預方式的不同劃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和臨床護理組各37例,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臨床護理組3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61.4±2.1)歲;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男性2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60.8±1.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臨床護理組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根據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及其身體狀況,制定科學的臨床護理干預表,并嚴格按照臨床護理干預表對患者進行有效護理。①飲食護理干預:ICU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對于飲食具有較高要求,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提供營養(yǎng)價值高、易于消化的流質食物,少食多餐。在指導患者進食期間,應觀察患者的各項病征水平,若患者在進食期間表現出呼吸加快、胸悶等癥狀,應馬上停止進食,并根據實際情況判定是否需要進行有效治療。②休息護理干預:在患者進入ICU病房時,應以患者舒適為前提,為患者選取最佳休息體位,在護理過程中應盡量保持患者體位不變,以免由于體位改變而導致的病情變化;當患者感覺不適時,可對不適部位進行輕微按摩予以緩解。③環(huán)境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為患者選取安靜的床位,在工作過程中應動作輕柔,調小報警器的音量,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噪聲,為患者提供安靜的恢復環(huán)境。④需求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與患者進行非語言溝通,及時了解患者是否有飲水、排便等生理需求,并采取相應措施對患者進行需求護理。同時,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采取有效措施,如閱讀報紙雜志、播放輕音樂等,幫助患者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使患者的心理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1.3效果判定指標[2] 通過臨床資料分析,統(tǒng)計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后的存活率及再次入院率,并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效果判定指標。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本次研究所選取7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患者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和臨床護理組各37例。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護理治療后的存活率和再次入院率。臨床護理組37例患者中,存活36例(97.3%),死亡患者1例(2.7%);再次入院患者數量為3例(8.3%)。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中存活患者29例(78.4%),死亡8例(21.6%);再次入院患者數量為10例(27.0%)。臨床護理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和存活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組間治療效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身心性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發(fā)病速度快、突發(fā)性強的特點[3]。有調查顯示,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高達42%[4],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極大威脅。ICU重癥心力衰竭急救治療患者病情較重,致死率較高[5],ICU重癥心力衰竭急救治療患者的護理工作具有較高難度,這也對ICU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病理知識和各種監(jiān)護儀器的使用方法,還應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應變能力和非語言交流能力[6],只有這樣護理人員才能更好地對ICU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干預,有效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的恢復。臨床護理干預在正確評定患者病因及病情特點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科學的臨床護理干預表,能有效提高ICU重癥心力衰竭急救治療患者的護理質量。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臨床護理組患者的存活率為97.3%,遠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且臨床護理組患者的再次住院率也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臨床護理干預的優(yōu)勢得到良好體現。此外,臨床護理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水平也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因此,臨床上對ICU重癥心力衰竭急救治療患者可進行臨床護理干預,不僅能改善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的病情恢復,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應用。
參考文獻:
[1]羅慧芳.32例急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4(34):184-185.
[2]黃月勤.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護理效果分析及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6(12):162-163.
[3]高書英.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急診護理對策[J].醫(yī)學信息,2013,16(28):92-93.
[4]徐蓉,管霞飛,許芳玲.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3,5(10):210-211.
[5]王寶華.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31(46):37-38.
[6]劉春紅.臨床護理路徑在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急救過程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26(22):89-91.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