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凝膠卡式法交叉配血(以下簡稱卡式配血)在臨床輸血中的優(yōu)越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卡式配血法對500例臨床需要輸血者進行交叉配血。結果 4例出現(xiàn)配血不相合,其中1例主側不相合,3例次側不相合,其余均為配血相合。結論 卡式配血法簡便.可靠.靈敏度高是國際安全輸血檢查的推薦方法。
關鍵詞:交叉配血;卡式配血;安全輸血
為了減少輸血反應的發(fā)生,保障臨床輸血的安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選擇一個安全有效的靈敏度高的交叉配血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卡式配血方法簡便.可靠.靈敏度高是國際上安全輸血檢查的推薦方法。我院子2012年以來對住院期間需臨床輸血的患者進行卡式法配血,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自我院2012~2014年需要輸血治療的病例對其進行交叉配血。
材料:凝膠低離子/抗人球卡,達亞美2號稀釋液,Diamed-ID專用37℃孵育箱,Diamed-ID專用離心機。
1.2方法
1.2.1卡式配血法 將患者和獻血者標本置于抗凝管中(EDTA)離心。分別取患者和獻血者壓積紅細胞10ul~1ml達亞美2號稀釋液中配成0.8%紅細胞懸液。取0.8%供血者紅細胞懸液50ul至低離子/抗人球卡主側管中;取0.8%患者紅細胞懸液50ul至低離子/抗人球卡次側管中;取25ul患者血漿加入主側管;取25ul供血者血漿加入次側管中;37℃孵育15min,離心10min,判讀結果。
1.2.2鹽水試管法 患者和獻血者壓積紅細胞50ul,加入生理鹽水1ml配成3%~5%紅細胞懸液。取獻血者紅細胞懸液2滴于主側中;取患者紅細胞懸液2滴于次側管中;取患者血清2滴于主側管中;取獻血者血清2滴次側管中,混勻離心1min,觀察結果。
2結果
凝膠卡式法:(+)細胞在凝膠表面凝集成一條紅線或散布在凝膠中(-)細胞沉積在管底 鹽水配血法:(+)溶血或凝集(-)無溶血或凝集陰性表示配血成功,陽性表示配血不相合。見表1。
3討論
對幾例卡式配血法不相合的患者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1例主側不相合為孕婦,有過幾次輸血史,可考慮出現(xiàn)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是由于多次妊娠或輸血導致患者體內(nèi)產(chǎn)生與供血者血球相結合的lgG抗體[1],使患者產(chǎn)生持發(fā)型免疫反應,引起患者交叉配血時主側發(fā)生凝集現(xiàn)象。采用不含抗原的血液進行交叉配血后該組病例凝集現(xiàn)象消失。另外幾例次側不相合的均為嬰兒,查其母親為O型。主要原因為母嬰血型不合孕婦體內(nèi)lgG類血型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nèi),胎兒紅細胞被母親的同種抗體包被,紅細胞發(fā)生自凝,而出現(xiàn)次側凝集,對患者進行洗滌紅細胞的配血則凝集現(xiàn)象消失。臨床輸血效果明顯,無發(fā)生溶血性輸血反應,與文獻[2,3]報道一致。鹽水配血法雖然成本低.操作簡單,但不能檢出完全抗體,應結合其他有效的配血方法。凝膠卡式配血法,不但能檢出lgM類血型抗體,而且也能檢出lgG類不完全抗體,其陽性率大為提高。
綜上所述,不規(guī)則抗體,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凝膠卡式配血法是目前臨床輸血領域中較為先進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梅海燕,楊波,110例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J].福建中醫(yī)學,2007,38(3).
[2]操奎杰,胡麗,劉峰.不規(guī)則抗體檢查在臨床輸血安全.中國輸血雜志,2004,17(3).
[3]Novaretti Mc,Jens E, Pagljarinin T, et al,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tube test with diamed gel microcolumn assay for anti-D titration clinlab Haemato1,2003,25(5) .
[4]張強.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膠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敏感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7,(7).
[5]虞秀蘭,翟菊萍,周志英.微柱凝膠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5(03).
[6]王玉俊.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在交叉配血中的應用[J].遼寧醫(yī)學雜志,2006(02).
)[7]余占明,馬國麗,李麗.微柱凝膠法與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20).
[8]陶翠華,張真路,王文武.高效價自身冷抗體致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困難的處理方法[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版),2011(02).
[9]馬仕銀,朱玉蓮.肝素抗凝血標本對凝聚胺交叉配血的干擾及對策[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26).
[10]吳為強.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及處理[J].實用全科醫(yī)學.2006(06)[7]江應浩.凝聚胺在交叉配血中的應用[J].醫(yī)療裝備,2010(12).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