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特點,以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分析方法,對醫(yī)院2012年~2013年收集的239例不良反應報告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 239例報告中,以靜脈給藥為主,60~79歲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1例(34.03%);女性患者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的幾率高于男性;所發(fā)生的不良反應累及全身多個系統,主要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居首位,共161例,占67.36%;涉及不良反應藥物主要以抗微生物類為主82例(34.30%)、其次是中藥制劑39例(16.32%)。結論 不斷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機制和技術規(guī)范,通過院內培訓提高醫(yī)務人員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的積極性,通過臨床藥師的用藥指導,以達到促進臨床合理用藥的目的。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合理用藥;分析
藥品不良反應(ADR)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自《藥品管理法》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的相繼出臺,藥品不良反應受到普遍關注,不良反應監(jiān)測工作也在逐步的開展。隨著藥品的廣泛使用,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工作作為醫(yī)院臨床藥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最大限度的減少不良反應,為此,筆者對我院2012年~2013年度上報的239例藥品不良反應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提供參考。
1 臨床資料
來源于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成功上報國家不良反應監(jiān)測報告中心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共計239例。采用回顧性研究分析方法,利用Excel電子表格和手工篩選方法進行統計,對239例藥品不良反應的患者年齡和性別、臨床表現、類型和程度、給藥途徑、所涉及藥品類型以及構成比進行統計和分析。
2 結果
2.1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程度分級 上報的23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一般類型的占93.72%,有224例,嚴重不良反應有15例,占6.27%,無新的不良反應和死亡病例。
2.2患者性別與年齡 ADR在性別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女性發(fā)生例數占131例,男生發(fā)生例數占107例,女性發(fā)生率高于男性;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年齡為10月~88歲;其中1例為追加。見表1。
2.2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的不同所引發(fā)的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差異, 其中靜脈滴注發(fā)生的不良反應有158例,占66.11%,口服給藥有72例,占30.12%,其他占3.76%。見表2。
2.3藥品不良反應臨床表現 藥品不良反應累及人體各個系統,239例不良反應報告中主要以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最多,共計161例,占42.36%;其次是以惡心、嘔吐、腹瀉為主的消化系統損害,共計61例,占16.05%;再次為全身性損害共計48例,占12.63%。見表3。
2.4 藥品不良反應藥品種類 引發(fā)藥品不良反應的藥品種類幾乎涉及人體各系統的用藥,以抗微生物類藥最多,共計82例,占34.30%見表4;抗菌藥物引發(fā)的不良反應有6種,其中以頭孢類抗菌藥物引發(fā)的不良反應最多,共計40例,占48.78%,見表5;其次15例嚴重不良反應例數中有8例為抗菌藥物引起,見表4~表6。
3 討論
3.1 表1顯示,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的患者從年齡分布上看,以老年人發(fā)生率最高。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償適應能力都逐漸衰退,對藥物的代謝和排泄功能降低,導致藥物半衰期延長,對藥物的耐受性也較差,容易造成藥物蓄積,導致血藥濃度增高或消除延緩而出現更多的不良反應。從性別看,女性比男性發(fā)生率稍高。另外,老年人因基礎疾病多,治療時應用藥物的品種較多,發(fā)生不良反應幾率也較大。因此,應重視老年人不良反應監(jiān)測,給老年人用藥時,需了解藥物代謝動力學特點,肝腎功能情況、盡量個體化給藥。
3.2 從給藥途徑看,靜脈滴注引發(fā)的ADR比例占首位,達到66.11%。靜脈滴注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無吸收過程、起效快加上靜脈注射劑的中的PH、內毒素、滲透壓、微粒等也是產生不良反應的直接因素。因此,臨床用藥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應積極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脈\"的原則,嚴格掌握靜脈用藥的指征,以減少靜脈藥物引起的ADR。
3.3 從藥品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其臨床表現來看,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以皮膚及附件居多,表現為皮疹、瘙癢、斑丘疹、面色潮紅、蕁麻疹等。這可能與皮膚反應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而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有關[2];其次引起的不良反應為消化系統和全身系統,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發(fā)熱、寒戰(zhàn)以及顫抖等。嚴重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過敏性休克、高熱、呼吸困難、心悸、暈厥等,其中有1例為肝功能異常,以上引起的不良反應臨床表現結果均為痊愈或好轉。但也有鞏膜出血、視力模糊、平衡障礙等不常見不良反應癥狀,應引起關注。
3.4從藥物的種類上看,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比例占首位,其次是中藥制劑和心血管系統用藥。因抗菌藥物在治療和預防感染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也容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其中引發(fā)ADR最多的為β-內酰胺類,因該類藥物具有廣譜、活性強、耐酸、耐酶等特點,故作為抗感染的首選藥物。β-內酰胺類藥物易引起不良反應,與其配伍的藥物有關,與能升高其溶液pH的藥物配伍時可使內源性致敏物聚合速度加快,易發(fā)生過敏反應[3]。喹諾酮類藥物引發(fā)ADR位列第2,與該類藥物是基本藥物,價格合適、不用皮試,抗菌譜廣等被廣泛使用有關[4]。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中由抗菌藥物引起的也有8例,占53.3%,應引起廣大醫(yī)務人員的重視。臨床醫(yī)生在應用抗菌藥物時應認真貫徹《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根據感染部位和感染性質選擇恰當抗菌藥物,遵循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需要皮試的藥物一定嚴格執(zhí)行,同時護士密切觀察,通過多方環(huán)節(jié)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3.5中藥制劑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共39例,占16.32%,位列第二,中藥注射劑大都為復方制劑,成分復雜,現行產品質量標準尚不能嚴格有效地對所含雜質的種類及含量進行檢測和控制,導致中藥注射液質量不穩(wěn)定,進而影響其療效與安全性[5]。另外,中藥注射劑中不溶性微粒是也發(fā)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不溶性微粒對人體危害嚴重,由于在體內不能正常代謝,可引起過敏反應、熱原反應、靜脈炎等。臨床使用中藥制劑時一定要遵循《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嚴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癥;護士應嚴格執(zhí)行用藥查對制度,發(fā)現異常,立即停止使用,并做好相應的解救措施。臨床藥師應加強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使用中的指導,確保用藥安全。
4結論
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就是為了更有效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減少藥源性疾病的發(fā)生。我院近兩年不良反應上報率呈上升趨勢,但還是存在臨床醫(yī)生對此項工作認識不夠,意識不強等原因。因此,必須不斷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機制和技術規(guī)范,通過院內培訓提高醫(yī)務人員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的積極性、上報率以及上報質量,通過臨床藥師的用藥指導,以達到促進臨床合理用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 .第1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53-272.
[2]曹瑞麗,趙炎榮,郝曉箐,等.我院167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華北國防醫(yī)藥.2009.21(2):35-36 .
[3]趙春景,姜成麗,曹亞麗.B一內酰胺類抗生素不良反應133例報表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4,6(4):235-239.
[4]尤海生,董亞林,董衛(wèi)華,等.676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9,29(24):2 138.
[5]陳恒異,昆黃平,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國醫(yī)藥制南,2010,8(13):44.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