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比觀察丙泊酚復合芬太尼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術的優(yōu)越性。方法 選擇肩關節(jié)脫位的患者50例,隨機分為丙泊酚+芬太尼靜脈麻醉組(觀察組)25例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組(對照組)25例。觀察組緩慢靜注芬太尼1~1.2 ug/Kg和丙泊酚1.5~2 mg/Kg,直至意識消失。術中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追加丙泊酚30~50 mg。對照組按常規(guī)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用藥為1%利多卡因20 mL。記錄麻醉前、術中、術后5 min的HR、BP、SPO2的變化和術中、術后的不良反應并觀察麻醉效果。記錄手術前時間。結果 對照組手術前時間、術后麻醉恢復時間顯著長于觀察組,兩組HR、SBP、DBP、SPO2在麻醉前、術后5 mi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中呼吸次數較麻醉前明顯緩慢,術中SBP、DBP、SPO2也較麻醉前顯著降低,術后5 min SBP、DBP、SPO2與麻醉前比較無明顯差異。結論 丙泊酚復合芬太尼靜脈麻醉較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更簡便、快捷,但對呼吸、循環(huán)抑制較明顯,圍麻醉期應加強呼吸、循環(huán)管理。
關鍵詞:丙泊酚復合芬太尼靜脈麻醉;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
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通常選用復合靜脈麻醉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為了評價兩種麻醉方法在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中的優(yōu)越性,我們對比觀察了丙泊酚復合芬太尼靜脈麻醉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術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肩關節(jié)脫位的患者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43.5歲,體重48~85 Kg。隨機分為丙泊酚+芬太尼靜脈麻醉組(觀察組)25例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組(對照組)2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選標準,ASA I-II級,無藥物過敏史,且年齡、性別、體重、病程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
1.2方法 入室后面罩吸氧,開放健側臂靜脈。觀察組緩慢靜注芬太尼1~1.2 ug/Kg和丙泊酚1.5~2 mg/Kg,直至意識消失。術中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追加丙泊酚30~50 mg。對照組按常規(guī)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用藥為1%利多卡因20 mL。記錄麻醉前、術中、術后5 min的HR、BP、SPO2的變化和術中、術后的不良反應并觀察麻醉效果。記錄手術前時間。
1.3觀察指標 記錄麻醉前(T0)、手術開始時(T1)、術后5 min(T2)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和術中、術后的不良反應并觀察術中麻醉效果。記錄手術前時間(從麻醉操作至手術開始的時間)、手術時間(手術開始至手術結束的時間)、麻醉恢復時間(從手術結束至患者清醒,對提問應答自如、上肢運動恢復的時間),鎮(zhèn)痛評分標準:1分為無痛感。2分有輕微疼痛,可耐受。3分有明顯疼痛,需暫停手術。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前、術中、術后所需時間及鎮(zhèn)痛評分比較 對照組手術前時間、術后麻醉恢復時間顯著長于觀察組(P<0.01),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鎮(zhèn)痛評分為1分,無痛感。對照組有3例患者有輕微疼痛,可耐受,見表1。
2.2兩組患者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心率(次/ min)、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x±s)比較:兩組HR、SBP、DBP、SPO2在麻醉前、術后5 mi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中呼吸次數較麻醉前明顯緩慢,術中SBP、DBP、SPO2也較麻醉前顯著降低,術后5 minSBP、DBP、SPO2與麻醉前比較無明顯差異,見表2。
3討論
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術操作簡單快捷。操作熟練者用時非常短暫,數分鐘就能完成。肌肉痙攣、牽拉時疼痛使患者難以配合手法復位,完善的鎮(zhèn)痛、肌松是確保復位成功的前提。丙泊酚是一種超短效靜脈全麻藥,具有起效快、維持時間短,蘇醒快而完全,蘇醒后無蓄積作用、手術無記憶、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但是鎮(zhèn)痛作用差,對呼吸循環(huán)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芬太尼是一種強效鎮(zhèn)痛藥,與丙泊酚合用能減少丙泊酚的用量而達到滿意的麻醉效果。由于丙泊酚與阿片類藥物復合應用時麻醉效應應有相加作用,呼吸抑制明顯增加,且這種抑制與推注速度和劑量有明顯依存性[2]。術中出現明顯呼吸抑制時,我們采用托下頜的方法使氣道通暢,面罩給氧、輔助呼吸等處理,均能很快糾正呼吸抑制。
肩關節(jié)脫位患者通常因患肢疼痛,不能配合體位,使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難度加大。本觀察發(fā)現,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組與臂叢神經阻滯組都能滿足手術需要[3]。其中,臂叢神經阻滯組因患者疼痛、體位不易配合,使手術前時間明顯延長,患者痛苦增加;同時由于患者術中清醒,易引起患者緊張,增加心理負擔。臂叢神經阻滯組患者的上肢運動恢復時間明顯長于丙泊酚復合芬太尼組,不利于脫位復位后的功能恢復。而丙泊酚復合芬太尼組只需靜脈注射不需搬動患肢,患者易于接受,且用藥后起效快,能迅速消除患者的緊張與疼痛,與臂叢神經阻滯組相比可明顯縮短術前時間,達到快速復位的目的[4-6]。但丙泊酚復合芬太尼靜脈麻醉術前需嚴格的禁食,限制了其應用。
綜上所述,丙泊酚復合芬太尼靜脈麻醉較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用于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更簡便、快捷,但需術前嚴格禁食,且術中對呼吸抑制較明顯,認為圍麻醉期應注意備齊搶救工具,常規(guī)監(jiān)測,加強呼吸管理,可作為肩關節(jié)脫位復位術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俊杰,趙俊.現代麻醉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295-296.
[2]鮑華女.丙泊酚復合芬太尼在無痛腸鏡中的應用[J].亞太傳統醫(yī)藥,2010,06(11):112-113.
[3]卿亞明,王秀碧.丙泊酚復合小劑量芬太尼在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中的應用[J].海南醫(yī)學,2012,23(7):32-33.
[4]肖慶旺,張偉,魏雙江,等.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用于患者清醒狀態(tài)下肩關節(jié)脫位手法復位的臨床研究[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4,35(5):419-422,440.
[5]Rainis,C.A.,Browe,D.P.,McMahon,P.J. et al.Capsule function following anterior dislocation: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of shoulder instability[J].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2013,31(6):962-968.
[6]H. Bayan,B. Konwar,B. Saikia,et al.Midazolan and Fentanyl as Premedication to Propofol Anaesthesia in[J].The Indian Veterinary Journal,2013,90(1):113-115.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