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醒脾養(yǎng)兒顆粒結合中藥敷臍治療小兒遺尿癥的效果。方法 將80例小兒遺尿癥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均給予心理護理,報警器和膀胱的功能鍛煉。觀察組40例采用醒脾養(yǎng)兒顆粒結合中藥敷臍,對照組40例給予遺尿丁口服。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結果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兒顯效35例,有效4例,無效1例,顯效率達到87.5%,總有效率達到97.5%;對照組患兒顯效27例,有效8例,無效5例,顯效率達到67.5%,總有效率達到87.5%。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醒脾養(yǎng)兒顆粒結合中藥敷臍治療小兒遺尿癥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研究推廣。
關鍵詞:醒脾養(yǎng)兒顆粒;中藥敷臍;小兒遺尿癥;療效
小兒遺尿癥是指3歲以上小兒夜間不能從睡醒中醒來而發(fā)生無意識的排尿,即俗稱\"尿床\"。據國外統(tǒng)計,3歲以上小兒小兒遺尿癥占15%,隨年齡增長,患病率逐年下降,到15歲時,小兒遺尿癥占2%~5%,成人以后仍有2%~4%的患者遺尿。夜間遺尿的兒童中,男孩是女孩的2倍,且有明顯的家族傾向。小兒遺尿癥可影響患兒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動空想與幻覺等心理異常。進而使體質下降,易罹患心臟、內分泌和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本病如經久不愈,可遷延至成年,嚴重影響患兒的精神和生活。目前西醫(yī)治療遺尿癥常用鹽酸丙咪嗪、山莨菪堿、遺尿丁、鹽酸阿替丁等,但有一定毒副作用,且停藥后易復發(fā)。近年來,我院兒科應用醒脾養(yǎng)兒顆粒結合中藥敷臍治療小兒遺尿癥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隨機將80例小兒遺尿癥患兒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年齡3~13歲,男患兒77例,女患兒3例,病程2~18個月。兩組患兒在年齡、病程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全部病例均符合小兒遺尿癥的診斷標準[1]。
1.2方法 對兩組患兒在治療中都采用心里護理,報警器和膀胱功能的鍛煉。心理護理包括減輕恐懼心理;維護自尊心;關心體貼,改善生活環(huán)境;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訓練良好的排尿習慣,減輕心理負擔。報警器應用鬧鐘或者燈光定時喚醒。膀胱功能的鍛煉的方法是鼓勵患兒日間多飲水,盡可能延遲排尿,減少排尿次數。該方法不常用于年幼兒童,特別是過度尿頻和尿急,但可用于不愿父母過分監(jiān)督其排尿或不愿使用報警器的少年兒童。兩組均臨睡前2h禁水及進食含水分較多的食物。觀察組給予醒脾養(yǎng)兒顆粒(貴州鍵業(yè)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口服,結合中藥敷臍,方為覆盆子、五味子、益智仁各10g,肉桂5g,共研為末,用醋調為餅,貼于臍部,外用膠布固定,換藥1次/d。對照組給予遺尿丁口服。1個月為1療程。
1.3療效標準 經過治療,對所有患兒進行細致檢查,所得的數據按照臨床醫(yī)學治療標準進行判定。顯效:治療1個月未再遺尿;有效:治療1個月以上遺尿次數減少1/2,睡眠中能喚醒排尿者;無效:治療1個月以上遺尿無變化,或停藥后1個月病情反復者。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總有效率、顯效率,運用SPSS11.5軟件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對兩組患兒的有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論證,技術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比較。兩組患兒的療效對比見表1.觀察組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小兒遺尿癥是由多種病因而非單一病因引起的疾病[2]。過去認為心理因素是主要病因,現在的觀點有所改變?,F代醫(y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大腦皮層下中樞神經功能失調所致。小兒大腦皮層對皮層下中樞的調節(jié)功能未發(fā)育完善,大腦的排尿中樞對來自膀胱充盈的信息不能及時作出反射,因而導致遺尿。為明確遺尿癥發(fā)生的相關因素,有調查分析顯示,遺尿的發(fā)生與各種器質性疾病、家長職業(yè)、從小應用一次性尿褲有關,與孕次、胎次、體重、身長均無明顯關系[3]。有關文獻報道多與染色體異常,睡眠覺醒障礙與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延遲,膀胱功能紊亂,神經內分泌因素(體內活性物質),精神心里因素,不良生活習慣,飲食,器質性病變等有關。中醫(yī)早在《內經》中已對本病有所記載,《素問.宣明五氣論》:\"五氣所病……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認為小兒遺尿癥多由于腎氣不足,下元不固,不能溫養(yǎng)膀胱或病后肺脾氣虛,中氣下陷,不能固攝,或有不良習慣,導致膀胱約束功能失常而發(fā)生。
醒脾養(yǎng)兒顆粒是貴州苗族傳統(tǒng)經驗方,具有醒脾開胃,養(yǎng)血安神,固腸止瀉的作用,臨床用于脾虛所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腹瀉便溏,遺尿盜汗,煩躁夜啼。方中毛大丁草燥濕解脾,補虛斂汗;山梔茶養(yǎng)血補虛,鎮(zhèn)靜安神;一點紅清熱解毒,消炎利尿;蜘蛛香祛風除濕,理氣止痛。全方通過醒脾健運,補益肺腎,清熱利濕,標本兼顧,使遺尿得到控制。有研究認為,其治療機制可能與有效成分作用與膀胱,加強膀胱括約肌的收縮,減少尿量,提高覺醒有關[4]。臍位于腹中央,外有經脈毛竅,內應脾胃臟腑。在胚胎發(fā)育中,臍為腹壁的最后閉合處,局部皮下脂肪較少,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故藥物敷于臍部時易于滲入,易于彌散,吸收迅速。神闕穴位于臍中,雖屬任脈,但為諸脈匯聚之所,內連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與督脈相表里,能總理人體諸經百脈,故藥物敷臍可通過皮膚吸收。覆盆子有補肝腎,縮小便,助陽,固精,明目的作用;五味子有收斂固澀,益氣生精,補腎寧心的作用;益智仁有溫脾,暖腎,固氣,澀精的作用;肉桂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作用。四藥協(xié)同,對小兒體虛遺尿有顯著功效。內服加外用,共同發(fā)揮健脾益氣,補腎溫陽,全面治療遺尿的作用。腎氣充盈,膀胱開闔有度,則遺尿自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汪受傳,主編.中醫(yī)兒科學[M].中國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4:172.
[2]王琦,孫麗娟,劉淑平.小兒遺尿癥的近期研究概況[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24(7):863-864.
[3]汪永紅,曹琦,胡全,等.60例小兒遺尿癥相關因素及臨床療效分析[J].上海中醫(yī)雜志,2002,9:25-26.
[4]郎亞琴,鄭緒陽,楊一華,等.醒脾養(yǎng)兒顆粒結合心理行為療法治療小兒原發(fā)性夜間遺尿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2,29(8):755.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