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上瞼提肌腱膜在重瞼中的應用,從而使輕度上瞼下垂的單瞼切開形成重瞼時弧度和形態(tài)自然逼真,使臨床效果更加完美。方法 沿設計線切開皮 膚,去除多余松弛皮膚和切口下眼輪匝肌,在眶隔與上瞼提肌腱膜融合部剪開并顯露上瞼提肌,充分松解上瞼提肌與眶隔筋膜的粘連,使上瞼提肌腱膜運動自由,然后將上瞼提肌腱膜折疊縫合3針,使受術者睜眼時,雙側重瞼在同一高度上。結果 術后隨訪35例(48只眼),睜眼時雙眼重瞼弧度自然流暢,睫毛微微上翹,無雙眼閉合不全等并發(fā)癥。結論 此方法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可以有效改善上瞼輕度下垂,瞼裂變大,術后重瞼外形和功能均令人滿意。
關鍵詞:上瞼提肌腱膜;重瞼成形術;上瞼下垂
重瞼術是最常施行的美容外科手術之一,取得重瞼成形術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根據(jù)患者雙眼瞼裂的大小設計重瞼高度和弧度,根據(jù)皮膚的松緊度準確判定皮膚的去皮量或無需切除。但在臨床實踐中,一部分患者由于上瞼提肌腱膜先天發(fā)育或后天外傷原因造成輕度上瞼下垂,上瞼提肌力量略差,單純做重瞼術不能有效改善上瞼提肌力量,術后重瞼上提無力,瞼裂小,重瞼溝淺,效果不佳。我們從2009年6月~2014年1月給輕度上瞼下垂患者做了上瞼提肌腱膜折疊縫合術加重瞼術,共35例,48只眼,術后重瞼運動靈活,有效加強了上瞼提肌力量,形態(tài)自然流暢。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5例(48只眼),男2例,女33例,年齡18~48歲,平均32歲。8例雙側均有輕度上瞼下垂,27例單側輕度上瞼下垂。
1.2方法
1.2.1切口線設計 囑受術者微閉雙眼,可見上瞼皮膚從上到下逐漸變薄,在瞼板上緣部位形成一條隱約可見的自然弧線,距離上瞼緣約6~8mm,以此標記為重瞼切口線。如果皮膚比較松弛,則將眼科鑷的尖端分別放置于下切口線中內1/3與中外1/3部位,囑受術者自然睜開眼睛,并用眼科鑷輕向上推下切口線,模擬形成重瞼皺褶,描記上瞼松弛皮膚的反折線作為上方切口線,兩切口線中間則為去皮部分,觀察兩側切口線設計是否對稱,測定上瞼緣在角膜的位置和需上提的高度值,并根據(jù)受術者的意愿和局部情況予以調整[1]。
1.2.2麻醉 采用1%利多卡因加1:200000的腎上腺素液沿重瞼線行局部浸潤麻醉,每側約1.0~1.5ml, 兩側的藥液量要求盡量一致,以避免麻醉腫脹引起的視覺誤差。
1.2.3手術操作 沿切口線切開皮膚及眼輪匝肌,去除多余皮膚及眼輪匝肌,充分顯露上瞼提肌腱膜,酌情剪去瞼板前部分眼輪匝肌纖維,以便能夠使縫合固定更為牢靠,注意不可誤傷瞼緣動脈弓。眼輪匝肌去除量依上瞼組織厚薄情況決定,愈厚去除愈多,并注意保留瞼板前筋膜。對上瞼臃腫者,輕壓眼球,使上瞼眶隔脂肪充分突出,在外側眶隔處剪一小孔,切除膨出的眶隔脂肪,斷面電凝止血,必要時剪開內側眶隔去除內側脂肪。然后用眼科剪在眶隔與上瞼提肌腱膜之間向上分離,充分松解上瞼提肌腱膜,用3-0絲線將上瞼提肌腱膜折疊與瞼板上緣縫合3針以縮短上瞼提肌[2]。囑受術者反復睜閉雙眼,以觀察調整上瞼緣高度,通過每使上瞼緣提升1mm,則上瞼提肌腱膜需折疊2mm, 以保持瞼緣不外翻和防止上瞼閉合不全。囑患者睜眼上視,上瞼遮蓋角膜上方約1.5~2.0mm為度,以增加角膜暴露率。如為單眼輕度上瞼下垂,則患眼提升高度要與健側對稱。最后重瞼切口線用8-0尼龍線皮膚一瞼板前筋膜一皮膚對位縫合,并平視觀察雙眼重瞼寬度、弧度和對稱性[3]。
1.3術后處理:切口涂紅霉素眼膏,小塊紗布輕壓包扎。術后第1d眼部冰敷3~4次,20~30min/次。術后第2d去除敷料,清潔手術切口。術后第6d拆線。
2結果
本組35例共48只眼,術后隨訪3個月~2年,45只眼重瞼線流暢,自然,切口瘢痕不明顯,上瞼提升動度正常。3只眼因上瞼提肌腱膜固定不牢靠,再次出現(xiàn)輕度下垂,重瞼線變淺,經(jīng)再次手術后,上瞼輕度下垂得到矯正,雙側瞼裂大小基本對稱,重瞼弧度自然,無1例出現(xiàn)異物結節(jié)及縫線排出。
3討論
重瞼術是常見的美容手術,手術方法有多種,如埋線法、微創(chuàng)三點法、切開法等。對于上瞼提肌力量正常的單瞼術后形成的重瞼形態(tài)都比較穩(wěn)定,皺襞深。但部分單瞼存在輕微的上瞼下垂,患者常因眼瞼形態(tài)不滿意要求重瞼成形術而就診,手術前檢查時方被發(fā)現(xiàn)上瞼提肌力量略差,也就是腱膜性上瞼下垂,腱膜性上瞼下垂的臨床特點:①提上瞼肌功能正?;蚪咏#×ι泻?,下垂的上瞼收縮抬高≥8mm。②重瞼皺褶變寬,不明顯或多重皺褶,若為雙側皺褶寬度可>10mm。③上瞼皮膚變薄,上瞼區(qū)凹陷,提示腱膜及眶脂肪萎縮,閉眼時明顯。?訩腱膜性上瞼下垂相關解剖:上瞼提肌起源于眶尖總腱環(huán),行走于上直肌與眶上壁之間,止于瞼板前及其下部、上瞼皮下、重瞼溝處、內外眥角處、上穹窿部結膜,全長50~55mm。肌膜長35~40mm, 腱膜長15~20mm, 扇形分布于上瞼。上瞼提肌復合體:由上瞼提肌腱膜、聯(lián)合筋膜、米勒氏肌、瞼板前眼輪匝肌共同組成。聯(lián)合筋膜:由眼輪匝肌筋膜、眶隔膜和提肌腱膜融合而成,主要為眶隔膜與提肌腱膜的融合。融合線位置高低不同,對上瞼形態(tài)影響較大:西方人融合線高,多在瞼板上緣上方,故重瞼者多,腱膜損傷的位置偏高;東方人融合線低,多在瞼板上緣以下,故單瞼者多,腱膜損傷的位置偏低。腱膜后間隙:其范圍為上瞼提肌腱膜與米勒氏肌之間的潛在間隙,內含纖維網(wǎng)隔、周圍眼瞼動脈弓,易于分離,是手術重要部位。?訪腱膜性上瞼下垂病理改變:主要為不同程度的腱膜損傷,大體表現(xiàn):腱膜變薄、伸長、裂開、離斷、卷曲。光鏡顯示:伸長變薄處有膠原變性,脂肪浸潤,或腱膜纖維化改變。斷腱:多發(fā)生在腱膜遠端(常見)。裂孔:多發(fā)生在腱膜中央。卷曲:斷腱后腱膜卷曲,多位于脂肪前方,附著眶隔上方,米勒氏肌功能正常。?訫腱膜性上瞼下垂病因多種多樣:鈍挫傷、銳器傷、過度眼瞼牽拉;老年退行性改變;眼瞼慢性腫脹;手術、外傷、炎癥(如甲亢、過敏);局部應用激素造成腱膜離斷(激素性上瞼下垂);長期戴硬性角膜接觸鏡間接損傷上瞼提??;妊娠與分娩;組織充血、瞼部壓力改變導致腱膜離斷[4]。
中重度上瞼下垂臨床上易判斷,輕度易誤診誤治。如果按照傳統(tǒng)切開法做重瞼術,將上下方切口皮膚間斷縫合至瞼板上緣或上瞼提肌腱膜上,切口愈合后,由于上瞼提肌力量欠佳,致使重瞼溝變淺、瞼裂小、眼神差或重瞼過寬,形態(tài)不自然流暢。若按上瞼提肌縮短術方法矯正,需仔細分離上瞼提肌,并切除縮短縫合上瞼提肌,操作復雜,難度大,并發(fā)癥多。本法不用完全分離上瞼提肌,而只是將上瞼提肌折疊縫合,避免損傷了米勒氏肌,且不需要經(jīng)過復雜的剝離及切斷上瞼提肌腱膜內外角的過程,操作簡便,達到了矯正輕度上瞼下垂的目的,不會造成穹窿部結膜脫垂,閉眼時角膜外露發(fā)生率少。術后改變了睜眼功能,使眼裂擴大,形成的重瞼皺襞確切,形態(tài)自然。腱膜性上瞼下垂矯正加重瞼術成功的關鍵有三個環(huán)節(jié):?訩術前認真分析判斷上瞼提肌的力量。?訪術中嚴密操作,將上瞼提肌腱膜折疊縫合后角膜暴露正常。?訫術后精心護理,術中徹底止血,術后冰敷,并囑受術者做微低頭睜眼上視動作及睜、閉眼動作,以利于鍛煉上瞼提肌功能,促進恢復并避免多層皺褶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由于上瞼提肌腱膜折疊縫合術在重瞼術中矯正輕度上瞼下垂,手術操作簡化,耗時短,術后效果持久,增加了受術者角膜暴露率,使重瞼更加美觀,弧度更為滿意,效果確切,值得在重瞼術中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敏,徐永成,徐兆宏.根據(jù)上瞼表面解剖弧線設計切口的重瞼術[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6,12(2):126.
[2] 劉曉偉,侯典舉,樊東力,等.眼輪匝肌-上瞼提肌腱膜固定在重瞼術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1,17(2):139-140.
[3]許鳳芝,程健,陶志平,等.重建生理性上瞼動力學結構的重瞼術探討[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8,24(4):317-318.
[4]宋儒耀,方彰林,主編.美容整形外科學[M].第3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613-622.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