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48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給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治療15d后進行NBNA評分,并在治療3個月后進行PDI和MDI評估。結果 觀察組的NBNA評分、PDI和MDI評估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采取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具有良好的近期和長期療效。
關鍵詞:促紅細胞生成素;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NBNA評分;發(fā)育指數(shù)
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常見病癥,輕度的缺氧缺血性腦病經治療后一般預后良好,若為重度的缺氧缺血性腦病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如智力低下、癲癇、癱瘓,甚至會導致新生兒死亡。而促紅細胞生成素是一種能夠促進造血的細胞因子,其生成量與供血供氧狀況有很大關系,若中樞神經系統(tǒng)缺血,促紅細胞生成素生成量就會成倍增加。我院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采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48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為中度和重度患兒,且均為足月新生兒,排除存在嚴重先天畸形、大量顱內出血、貧血、嚴重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等情況。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4例,男患兒10例、女患兒14例;胎齡37~42w,平均胎齡(36.8±4.5)w;體重2.5~4.0kg,平均體重(3.4±0.8)kg;其中,陰道產9例、剖宮產15例。對照組24例,男患兒11例、女患兒13例;胎齡37~42w,平均胎齡(36.5±4.3)w;體重2.6~4.0kg,平均體重(3.4±0.7)kg;其中,陰道產10例、剖宮產1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促紅細胞生成素(生產批號20051024,南京華欣制藥公司生產)治療[1]。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300U/kg,之后采取靜脈注射的方式,隔日進行1次,連續(xù)治療15d(靜脈注射時保證在2min內完成)
1.3評估方法 治療15d后進行神經元(NBNA)評分。評分內容包括的內容有:4項主動肌張力、3項原始反射、6項行為能力、4項被動肌張力、3項一般狀況。每一項分為0分、1分、2分三個分度,總分40分,超過35分則判定為正常,低于35分則判定為異常。治療3個月后進行運動發(fā)育指數(shù)(PDI)和智能發(fā)育指數(shù)(MDI)測試。PDI和MDI均大于90的評定為正常,低于90則評定為異常。以上評估均由專業(yè)人士負責進行。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的統(tǒng)計分析使用SPSS13.0軟件,用例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的比較使用χ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較大,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造成新生兒腦損傷的常見病因,主要是由于圍產期缺氧造成。一般中度和重度患兒的病死率較高,即使存活也可能留下后遺癥,給患兒以及家庭帶來很大的痛苦。找尋到一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有效方法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根據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有促紅細胞生成素的表達,且其生成量與供血情況存在很大的相關性[2]。
當前,促紅細胞生成素的作用已經超出干細胞生物學作用的范疇。作為抗凋亡因子,促紅細胞生成素能介導多種信號系統(tǒng),從而有效抑制細胞凋亡,對器官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Jaquet等人認為其具有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相同的血管生成能力,其作用機制是對外周血內皮祖細胞起到動員作用,從而有利于增加外周血中內皮祖細胞的數(shù)量,進而促使血管生成,對組織修復起到加速的作用[3]。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采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NBNA評分、PDI以及MDI評估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近期和遠期效果均比較顯著。隨著對促紅細胞生成素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其作用機制將會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促紅細胞生成素也必將發(fā)揮更大的臨床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劍,林麗君,鄭琬麗.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04):548-549
[2]李錦蘭,吳春燕,李晶等.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08(16):56-58
[3]賈芳,張宏.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作用[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2,39(11):94-95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