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確診為無反應性川崎病追加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 或加甲潑尼龍治療,并對其療效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選擇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兒67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114例患兒符合無反應川崎病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1組、觀察2組、觀察3組,均為38例,三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但丙種球蛋白使用劑量不同,分別為對三組的有效率、并發(fā)癥等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3的有效率為76.32%,觀察組1和觀察組2的有效率為97.37%和92.11%;觀察組3的并發(fā)癥率為13.16%,觀察組2和觀察組1的并發(fā)癥率為10.53%、10.53%。結論 靜脈丙種球蛋白或加甲潑尼龍治療無反應兒童川崎病其療效可觀,在臨床上值得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川崎;靜脈丙種球蛋白;甲潑尼龍
Abstract:Objective No reactive kawasaki disease diagnosed with additional use of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IVIG) or to add a prednisolone treatment, and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Methods Choose 67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cluding 114 cases of children with no reaction of kawasaki disease diagnosis standar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1 3 groups, observing two groups, observation, are 38 cases,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ut different ivig dosage, respectively the three groups of efficient, complications, such as the comparison.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76.32%, the observation group 3 group 1 and group 2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7.37% and 92.11%; Observation group 3 complication rate was 13.16%,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12 complication rate was 10.53%, 10.53%. Conclusion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or add a prednisolone treatment response children kawasaki disease its curative effect is significant,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Kawasaki;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Methyl prednisolone
小兒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yōu)橹饕±淼募毙园l(fā)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近些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繼風濕熱小兒后天性心臟病的又一主要原因,最嚴重的危害會導致冠狀動脈損害,其已取代風濕熱成為兒童獲得性心臟病最常見的原因。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IVIG)加口服阿司匹林已成為該病的退熱、降低冠脈病變發(fā)生率的首選治療方案,本文主要針對確診KD患兒首次使用阿司匹林及丙種球蛋白(IVIG)治療無反應性川崎病進行研究,與常規(guī)基礎藥物(阿司匹林治)治療的療效進行比較,其研究內容主要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無反應性川崎病患兒114例,年齡6~58個月,男63例,女51例;入選標準:因不明原因持續(xù)發(fā)>5 d,伴有下列 6項表現(xiàn)中 5 項的患兒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診斷為川崎病:①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腫,掌趾紅斑;②恢復期:指、趾端膜狀掉皮;③舌乳頭表現(xiàn)為草莓舌,口腔表現(xiàn)為黏膜彌漫充血,嘴唇則是充血皸裂;④多形性紅斑;⑤非化膿性眼結膜充血;⑥頸部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直徑大約1.5 cm)[1]。如具有四個上述主要癥狀但超聲心動圖或心血管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病變者也可診斷為KD。對114例患兒的基礎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處理結果表明,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xiàn)等基礎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因此此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將114例患兒隨機6個組,觀察1組給予1次丙種球蛋白2 g/Kg進行治療;觀察兩組給予甲波尼龍進行治療;觀察3組給予1次丙種球蛋白2 g/Kg+甲波尼龍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中甲波尼龍劑量為2 mg/Kg×3 d。
觀察并記錄患兒的退熱的時間,對三組的退熱時間進行比較,統(tǒng)計治療第5d、第 8d及 4 w后的血小板的計數(shù)、冠脈病變、C反應蛋白、血沉等的變化。
1.3療效判斷 治療8 w后,臨床癥狀幾乎全部消失消失,經實驗室檢查后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為治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經實驗檢查后部分指標恢復正常,另外部分結果仍表現(xiàn)異常為好轉;臨床癥狀小部分消失,經實驗檢查后大部分部分指標仍表現(xiàn)異常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經實驗檢查后大部分或全部指標仍表現(xiàn)異常,或癥狀加重為無效。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13.0軟件對此次研究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此次比較有意義。
2結果
觀察組3治愈率67.6 % ,均低于其他兩個觀察組(P<0.01) ,而觀察組1與觀察組2有效率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丙種球蛋白能夠預防傳染性肝炎、麻疹等病毒性疾病的感染,注射丙種球蛋白是一種非主動動免疫療法,其原理主要是把免疫球蛋白內含有的抗體傳送受者,使人從低(無免疫)狀態(tài)很快轉變?yōu)橛忻庖吡顟B(tài)。國內外無反應川崎病發(fā)生率多在10%~20%[2-3]。阿司匹林加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或用甲潑尼龍)是目前治療川崎病比較合理治療方案,效果也比較明顯,既能緩解癥狀,同時還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針對首次使用IVIG無效的無反應性川崎病,再次追加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或加甲潑尼龍治療療效可觀,具有高效、降溫時間短、并發(fā)癥率等特點,在臨床上值得應用和推廣。
在本次實驗中需要注意,①根據(jù)病情的嚴重程度將劑量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小幅度的增加與減少,②在檢測C反應蛋白、血沉等實驗室,需要重復做樣,且由2人及以上參加做樣,減少偶然因素造成的誤差,③在治療的過程中,根據(jù)病情的改善情況,可適當?shù)目s短療程。
參考文獻:
[1]王慕逖,劉婉君.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87-188.
[2]張松躍,張園海,榮星,等.靜脈丙種球蛋白無反應性川崎病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1,16(6):657-660.
[3]姜興源,張乾忠.靜脈丙種球蛋白無反應性川崎病4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9):716-717.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