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滿十八周歲青年人觸犯刑律的犯罪。未成年人因其生理、心理等自身特點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之認知能力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觀因素,極易受社會環(huán)境下不良因素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趨勢呈總體上升態(tài)勢,犯罪數(shù)量增多,案情日趨復雜,惡性案件突出,因此,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全社會矚目的熱點問題。本文僅從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成因及對策方面淺顯地做以探討,意在發(fā)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保護未成人的健康成長,減少未成年犯罪的發(fā)生。
關鍵詞:未成年犯罪;特點;成因;對策
一、未成年犯罪的特點
1.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
絕大部分未成年罪犯文化水平較低,多數(shù)為初中以下文化,這種現(xiàn)象在農(nóng)村更為顯著。他們多數(shù)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過早離開學校,離開有益身心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再加上缺乏家庭的正確引導,很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外界誘惑下就膽大妄為,做出令人吃驚的犯罪行為。
2.作案動機比較單純,具有突發(fā)性和盲目性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多數(shù)的作案動機和目的都比較單純,如聚眾斗毆,就是為了泄憤;搶劫,盜竊財物就是為了占有財物,案情比較簡單。在各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許多未成年人的犯意都是臨時產(chǎn)生的,沒有經(jīng)過精心策劃,具有一定的突發(fā)性和不確定性。絕大多數(shù)犯罪都是臨時起意盲目而為,往往因為一句話、一件小事就可能誘發(fā)犯罪。
3.未成年人結(jié)伙作案參與共同犯罪居多
未成人喜歡結(jié)交朋友,盲目隨從,容易拉幫結(jié)派,有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監(jiān)管,長期吃住在一起,形成較固定的團伙,為維持小團伙的“生活”往往團伙作案;另外過早輟學到城市打工的青少年,也成為新的犯罪高發(fā)人群。
4.連續(xù)多次作案增多
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罪責感弱化,初次犯罪得手后,犯罪心理不斷強化,增強了犯罪成功的信心,產(chǎn)生連續(xù)作案的欲望。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1.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1)文化程度低。筆者多年承辦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未成年犯罪人文化程度都比較低,多數(shù)僅有初中、小學文化。他們輟學流入社會后,由于缺乏知識和技術,很難找到如意的工作,又不愿付出強體力勞動,所以終日無所事事,惹是生非。
(2)受腐朽思想影響。他們大多追求個人吃喝玩樂,不想靠勞動自力,妄圖不勞而獲,從而驅(qū)使他們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法律觀念淡薄。未成人多數(shù)沒有受過普法教育,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加上自控能力差,極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因素
(1)單親家庭的影響。未成人犯罪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單親離異家庭,由于缺乏正常家庭來自父母的關愛和教育,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由于單親家長對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導致未成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沒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長規(guī)律,教育方式不當,有的對子女嬌寵過分溺愛,有的對孩子簡單粗暴,有的對孩子放任自流。
(3)父母不良行為的影響。父母的言談舉止、態(tài)度等對未成年人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孩子自身認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學校教育和社會方面的因素
(1)改革開放后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從西方社會流入中國的某些拜金主義思潮,歪曲了一些未成人的心理和思想,極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
(2)學校一味地追求升學率,忽視品德教育,不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便出現(xiàn)“教書不育人”的現(xiàn)象,使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關愛,成為問題少年。
(3)不良文化作品猶如“精神鴉片”毒害未成年人的心靈。網(wǎng)絡游戲、電子游戲、影視劇充滿色情、暴力內(nèi)容,對未成年人產(chǎn)生間接的教唆和潛移默化的犯罪誘導。
三、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
1.加大法制宣傳力度
加強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當務之急。我們應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法制宣傳,特別要堅持做好學校的普法教育。有條件應當在中小學校園設立普法宣傳點,定期開展普法演講和普法競賽,成立校園模擬法庭,調(diào)動起孩子們學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
2.加強家庭監(jiān)護和教育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不僅要在言行上給孩子做好榜樣,而且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和心態(tài)要及時糾正,特別是對已失學、輟學或沾染上不良惡習的孩子,家長要加強跟蹤和監(jiān)管,切忌長期放任失控,保證孩子遠離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盡到監(jiān)護人的職責。
3.學校應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傳授知識同傳授美德、陶冶情操結(jié)合起來,并且要設置法制課,聘請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員授課,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使學生知榮辱、明法制。
4.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凈化社會空氣
公安、文化等綜合治理部門要繼續(xù)加大“掃黃”工作力度,力求徹底掃清“黃毒”。加強對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非法刊物、音像制品的查禁工作,要責令電子游戲廳、營業(yè)性舞廳、卡拉OK廳明示并采取措施等。同時要充分發(fā)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切實加強對未成人的思想教育。宣傳、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部門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弘揚無私奉獻、見義勇為等思想和精神,大力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的腐朽思想,鞭撻社會上的腐化墮落、違法犯罪現(xiàn)象,提高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的能力,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引導未成年人積極向上。
5.加強對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司法機關要本著“治病救人”的原則,積極進行教育、挽救。在定罪量刑時要嚴格依法從輕或減輕處罰,對初犯、偶犯且社會危害性較小的未成年犯罪,要多適用緩刑。經(jīng)過教育、改造回歸社會的未成年人,有關部門還應從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繼續(xù)關心和幫助他們,防止其重新犯罪。同時要加強同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共青團、婦聯(lián)、工會等人民團體的聯(lián)系,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愛未成人的良好社會氛圍,共同做好未成年犯罪的教育和挽救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志成,熊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解不訴探討[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年1期
[2]項傳軍.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視角與防控探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