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立學院的學生與一般普通高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著深遠影響。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生;法律意識
一、引言
獨立學院產生于上個世紀的90年代末,是公辦本科院校結合社會資金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辦學模式,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舉足輕重的部分。據統(tǒng)計,全國 獨立學院共計287所,其中四川省就擁有13所,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蛻變?yōu)榇蟊娊逃倪M程,加快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但是由于獨立學院學生與一般普通高校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特別是在法律意識方面略顯不足,因此,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切實保護大學生的合法利益有著深遠影響。
二、獨立學院學生特點
1.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基礎不高,個人整體素質有待加強
以四川省為例,獨立學院主要是本科第三批次,部分獨立學院在??疲ǖ诙┮灿姓猩媱?。大部分獨立學院學生的錄取分數比第二批次的學生分數低50分至100分,有的甚至更低。因此這部分學生的文化理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不是青年群體中的精英部分。
2.學生情感上敏感,對挫折承受能力較差
獨立學院的學生情感豐富,渴望獲得認可,獲得成功,但是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學習生活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且大多數家庭比較富足,生活相對優(yōu)越,受到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他們自尊心強,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照顧他人的感受,面對挫折或困難大多選擇逃避。
3.學生自我意識較強
獨立學院大部分都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學生也因為各個專業(yè)的特點,需要到社會中進行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他們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意識,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是面對現實情況的變化又常常手足無措。
三、獨立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
1.沒有確立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的現象的一種特殊的主觀把握方式,是社會主體在對社會法的現象的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油然而生一種神圣體驗,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識等各種心理因素的有機的綜合體,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華,是主體關于法的主觀心理狀況的上乘境界。獨立學院大多重視學生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對于法律有關的課程不太重視,目前僅僅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涉及到我國的法律基本知識,但是由于學時的限制也不可能講解的透徹,使學生誤以為法律知識的學習并不重要,更不用談什么法律信仰了。
2.法制觀念淡薄
法律知識相對薄弱,遇到問題不是高喊“我爸是李剛”,就是拿起“罪惡的小刀”,不會有效的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最常見的就是校園沖突仍采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還有在校外實習或就業(yè)時不知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因互相攀比產生的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由于家長過分放縱,造成自私自利,不能妥善處理同學、師生之間關系而發(fā)生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惡性事件……
3.法律基礎知識薄弱
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只重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對于法律知識相關的課程得過且過,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修滿學分。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法律意識缺失,對法律知識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知法都做不到又何談敬法、守法呢?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在講解法律知識的過程中搞“滿堂灌”,片面追求傳授法律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拼命講解法律條文,但由于學時限制加上法律的更新換代,使得法律知識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四、培養(yǎng)獨立學院學生法律意識的相關建議
1.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
“徒法不宜自行”,只有讓學生內心信仰法律,才能知法懂法,自覺遵守法律。第一,積極做好大學生法制宣傳工作。深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國家的基本法律,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開展各種類型的法制宣傳教育主題活動,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開設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第二,形成良好的校園法制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民主、和諧、團結、秩序、友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行為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第三,樹立和培養(yǎng)法律權威的觀念。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樹立“法大于權”的觀點,堅決反對法律虛無主義看法。第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由于年齡、閱歷、心理等各方面的影響,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預防違法犯罪現象的發(fā)生。
2.加強法律基礎教育
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就是課堂上老師的講授,然而獨立學院學生接觸法律知識的相關課程僅僅只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一門課,而且改革之后,法律部分的內容又大大削減,因此,應增設法律相關的公共課程,或開設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法學選修課,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課時來了解相關知識。其次,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過程中,也應轉變教學方法,更新觀念,避免講解深奧的法理知識,要聯系學生實際,結合學生所學專業(yè),將學習生活可能運用的法律以案例和討論的形式進行講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另一方面,學生也通過學習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最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拓寬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渠道,只有將具體的活動與抽象的法律知識進行結合,才能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帶領學生對于公開開庭的案件進行旁聽;組織法律知識競賽、法律辯論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下吸收法律知識。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此,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是完成教學工作的基本保證。法制教育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需要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具有精湛的法律知識背景的教師來實施。各個高校除了聘請相關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以外,還可以聘請一些從事司法實務的人作為兼職教師補充到教師隊伍中去。
參考文獻:
[1]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50911
[2]廖愛鋒.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11月第29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