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人們知法、懂法、守法,法制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現代的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加強,對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即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此,我們有必要對當今的法律與道德關系做出正確的認知,對由此產生的一些社會現象作出正確的理解,這樣才有助于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
關鍵詞:法治化;法律;道德困惑
法律與道德,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兩種主要方式,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互相吸收各自的一些內容并在功能上進行互補,在實施的過程當中它們又互相借鑒。道德和法律的調控范圍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而且它們在很大程度上的價值取向存在一致性,這樣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道德和法律的內在精神是一致的,它們都是懲惡揚善。因此,道德和法律是可以相互轉換、相互為用的。在這種錯誤思想的主導下,在法治化的社會中,一旦法律與道德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出現分歧甚至與以往處理結果背道,人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觀念:道德失衡,甚至是道德在滑坡。
用道德的滑坡來形容當今社會道德現象,我覺得是有些偏頗,用道德失衡可能更確切(雖然社會上確實存在道德敗壞的現象)。道德失衡可以理解為道德在與法律的較量中處于下風,失去了以往的強勢地位從而顯示出來的一種不平衡。道德和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兩種主要手段,是有著各自的特點,相互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時期的道德困惑,有著諸多原因。
一、歷史原因形成的道德權威性的弱化
1.中國古代形成的德主刑輔觀念
道德,在中國古代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統(tǒng)治者進行階級統(tǒng)治,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早在西周開始,“禮”就成為當時社會的法律規(guī)范:“大到國家建制,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在禮的規(guī)范之下?!薄皩w現‘禮’的精神和原則的行為規(guī)范的任何觸犯,都將受到刑法制裁,即所謂‘出禮則入刑’。”[1]由此可知從“周公制禮”開始,道德就與階級統(tǒng)治合二為一。法律,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與道德緊密相連,但從來都是依附于道德。統(tǒng)治者將道德規(guī)范化,以道德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對于違反倫理道德和綱常的種種言行作為法律約束的對象,甚至給予嚴厲的打擊。在適用法律時,統(tǒng)治者們多使用儒家經典的章句對法進行解釋,同時,有些章句也成了統(tǒng)治者進行定罪和量刑的依據,甚至成為法條。如“同居相為隱”、“親親得相首匿”(家人、親戚犯罪,可以隱瞞不告官,不以犯罪論處)。在這種德主刑輔的歷史環(huán)境下形成的道德權威性自然是不容侵犯,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嚴懲。道德即法這一現象培養(yǎng)出了一種特殊的法律道德觀念:法由道德而生,自然是應該全力的維護這種道德。
2.現代法治觀念下的道德地位在弱化
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我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政治體系與過去的體制完全不同,法治成為當今社會治理的主題詞。作為社會規(guī)范的主要手段,法已從過去從屬于道德的規(guī)范中脫離出來而獨立發(fā)揮作用?!胺擅媲叭巳似降取?、“法無明令禁止的行為不違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依法辦事”等這些法律思想與過去的道德觀念有了很大區(qū)別。隨著法治觀念的不斷深入和加強,過去以道德規(guī)范為主來處理社會關系的方式已經改變,人們越來越多的是通過法律的手段來處理社會關系。在日常的行為過程中,人們首先會考慮到法律會怎么處理,而不是考慮道德和社會輿論會怎么樣。在這樣的環(huán)境轉換過程中,道德的權威性在減弱,或者說是道德的社會約束力減弱。這樣自然會形成一種社會現象:法律積極地參與社會關系的調整或規(guī)范,而道德的步伐卻落后于法律,法律與道德在調整社會關系時扮演的社會角色發(fā)生了互換。
二、道德與法律的價值在社會實現中存在區(qū)別
法律和道德在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律與道德之間雖然有著共同價值取向shy;既維護社會正義,但是,兩者在維護社會公正和正義的方式上存在不同,并且它們對于社會公正和社會正義的評判也存在著差別?!吧啤焙汀皭骸笔堑赖碌暮诵膬热荩镜膬r值判斷就是:“善”就是道德,“惡”就是不道德?!暗赖碌脑u價標準是善與惡,即公正與偏私、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等等?!盵2]而法律卻不是這樣,現代法學理論認為,從本體上看“權利以及相應的義務是法的核心內容,全部法律問題都可直接或間接地歸于權利及義務問題”[3]。也就是說,法律的目的在于保護人的合法權利不受外來侵害,并要求其他人必須履行法定的義務。在這個條件下,法律基本價值判斷就是:沒有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并且履行了法定義務的行為是合法的;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或者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是非法的。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核心內容還是從基本的價值判斷,道德和法律應當屬于兩個不同的意義范疇,它們存在的價值標準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的。同時,法律與道德在各自的約束機制上又有著不同:道德是“主體的內在本性要求,是其內在良心、善、知、仁、勇等自律規(guī)范,它直接源于人的個體的內在心聲,它作為個人價值行為的自我協(xié)調和自我規(guī)范,可稱之為‘個人自律道德’”[4]。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5]而法律作為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國家機器這種外在約束力才使得法律在社會中得以實行和遵守。法律著重于塑造和形成“理性、原則性和合理化,接受外在規(guī)范”,是屬于一種他律性的規(guī)范。正是由于這樣的區(qū)別存在,法律和道德在對某些社會行為進行調整的時候會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合法的不一定就是道德的,非法的不一定就是不道德,反過來也是這樣。由于人的道德自律性減弱,法律他律性的加強,社會中不道德的但卻合法的行為就越來越多,也就增加了人們諸多的道德困惑的感慨。
三、社會轉型時期道德的價值觀念尚須逐步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逐步深入,使我國進入到了一個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期是一個新的思想的形成期,是一個新的文化的再鑄期,是一個新的價值觀念形成和發(fā)展期。多元化是這個時期的一大特點:主體的多元化、價值的多元化、觀念的多元化等等。我國現代法制理念及其價值觀是在學習和借鑒西方法制理念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它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轉型時期的社會特點,具有著自己的一套成熟的價值理念。而傳統(tǒng)的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筑,它與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經濟基礎相適應,在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短暫的幾十年里,還沒有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成熟的價值理論體系。面對當今多元的世界,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念應該有所轉化。例如,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在過去,因為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響,社會追求的是奉獻——“道德的功能在于調節(jié)和解決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關系,當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道德要求個人利益作出一定犧牲,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盵6]人們應該為了整體利益而應當放棄個人利益,“舍小家為大家”,把整體的利益擺得高高在上,而個人利益卻認為是微利而以忽視。而現代法制思想追求的是公平、公正和正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發(fā)展,個人利益逐步得到重視。國家頒布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把個人利益擺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予以保護。特別是《物權法》的頒布,使過去屢屢以國家利益之名侵占個人利益的情況得以改觀。在當今國家大興基礎建設而征占個人土地,各地出現的所謂“釘子戶”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證:公民不再只是簡單犧牲自己的利益,他們在權衡國家與個人的利益之時依據法律提出自己合理利益訴求:對于這一現象,國家也改變了過去的強勢姿態(tài),依據法律與公民協(xié)商解決這種利益沖突。因此,在社會主義轉型時期我們應該逐步形成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念體系,與法制體系相結合,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道德與法律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二者在維護階級統(tǒng)治,維護社會秩序,協(xié)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法治化逐步深入的當今社會,雖然出現一些道德失衡的現象而使人們產生對道德的困惑,但我認為那是法治化深入的必然現象。不過,作為多元的社會,對于法律與道德這兩種社會調控手段不能孰輕孰重,而應該同等的予以重視,正如江澤民同志高屋建瓴指出的:“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蕭伯符.中國法制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8
[2]、[6]張曙光.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42
[3]文正邦.論法的本原、本質和本體[A].張文顯,李步云.法理學論叢:第二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91.
[4]劉云林.道德法律化:一種需要加以辨析的立法主張[J].求實200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
作者簡介:
謝合軍(1976~)男,漢族,湖南益陽人,法律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