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率性自然、周筆暢毫無做作敢于做自己、張靚穎的出身平凡但有自己的夢想,都無不是這個時代的喜好與內心心聲的代言人。
“超級女聲”李宇春成名后,她的穿著風格、嗓音和演唱方式、為人處世、行為態(tài)度無不被聚集在鏡頭前,并被大眾效仿和議論,很多社會、政經學家對她進行專門研究,把她的出現(xiàn)譽為“李宇春風潮“、“李宇春現(xiàn)象”、“中國文化藝術新革命”。
可以說,作為中國樂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頂級女歌手,她的影響力已超出娛樂圈的范疇,還延伸到了審美、文化甚至思想等社會各領域,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標志性人物。
隨后,李宇春曾先后兩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并獲評“亞洲英雄”和中國流行文化代表,是2005年后華語樂壇最具革命性與指標性的流行歌手。
精英向草根時代的進階
《超級女聲》是一檔針對女性的大眾歌手比賽節(jié)目,參加者不分唱法、不計年齡、不論外型、不問地域,均可免費報名。在這種無門檻、只要喜歡唱歌的簡單條件下,其顛覆傳統(tǒng)的規(guī)則,使之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其參賽人數(shù)達到10萬之多。
海選中各式各樣的女孩為節(jié)目吸引驚人的眼球,有的時尚清純、有的嫵媚妖艷、有的東施效顰、有的緊張失態(tài)。但無論節(jié)目中的女孩多么搞笑、滑稽、逗趣,一切都呈現(xiàn)真實,令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該檔節(jié)目無論是從海選過程,還是決賽階段,都帶來了顛覆性的視覺沖擊。
而最終,超級女生通過民眾投票的方式,選出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等多位個性、實力歌手。
李宇春率性自然、周筆暢毫無做作敢于做自己、張靚穎的出身平凡但有自己的夢想,都無不是這個時代的喜好與內心心聲的代言人。這三位成為當年前三強,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代青少年呼喚自我表達的強烈欲望。
李宇春成名后,她的穿著風格、嗓音和演唱方式、為人處世、行為態(tài)度無不被聚集在鏡頭前,并被大眾效仿和議論,很多社會、政治、經濟學家對她進行專門研究,把她的出現(xiàn)譽為“李宇春風潮“、“李宇春現(xiàn)象”、“中國文化藝術新革命”等。
可以說,作為中國樂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頂級女歌手,她的影響力早已超出娛樂圈的范疇,已經延伸到了審美、文化甚至思想等社會各領域,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標志性人物。
隨后,李宇春曾先后兩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并獲評“亞洲英雄”和中國流行文化代表,是2005年后華語樂壇最具革命性與指標性的流行歌手。
這在中國一向缺乏真正的大眾偶像,女星被造星工程改造變矯揉造作、千篇一律的時代,李宇春的自信、自我,將這一代社會青年的個性與理想展露無疑。
在選手的個性感染力上的影響還遠遠不止如此,那一年,《超級女聲》關注度一直在升溫,仿佛突然之間,人們的焦點滲透到了大眾生活的各個層面。社會各個基層,都以一種難見的亢奮感受著它帶來的驚喜或是迷惑。它為中國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真正意義上的娛樂風暴。其創(chuàng)造出的新的流行用語、收視習慣、社會話題,還誕生了全新的娛樂偶像,甚至產生新的審美標準。
在俗套節(jié)目造成了觀眾審美疲勞的年代,《超級女聲》無異于為當代影視文化提供了新觀點,填補了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空白。這在當時內地娛樂市場上的港臺文化、西方文化、小品文化,以及韓流文化大行其道的大環(huán)境下,毫不夸張地說,它的確翻新了內地的娛樂秩序。
有評論認為超級女聲的火爆,是對社會精英文化的一次巨大沖擊,它推動著一種即將到來的社會主張,而在強調自我、標榜個性的時代,娛樂動向也正由被動轉向主動。
而《超級女聲》最終能形成如此巨大影響力的原因,便是其起點公平和機會均等的宗旨,從終極意義上說,就是對人的一種最大尊重。想唱就唱的口號,意含人人都有機會;機會均等和優(yōu)勝者贏。它表現(xiàn)了對精英化演唱的一種消解與從主流歌唱比賽轉移為草根族的變化跡象。
可以說,在2005年,甚至開創(chuàng)了選秀的先河,電視與音樂的奇跡。改變了以往正統(tǒng)、精英觀影思維模式。平民、草根成為掀起中國大多數(shù)心聲的一場儀式。其顛覆傳統(tǒng)的一些全民參與,全家觀看的投票賽制等規(guī)則,使之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同時伴隨其出現(xiàn)也改變了大陸音樂市場被港臺歌手占據(jù)主要地位的局面。
當這個節(jié)目大火時,不時引起文化界一次關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大爭議,有評論稱:每一次時代轉換的時候,都會產生對過去文化和傳統(tǒng)的留戀,對“落花流水”的哀惋;另一方面,則是對新的狀態(tài)沒有切實的把握,當然從更功利的角度來說,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話語權和勢力范圍受到了挑戰(zhàn),有些人就會做出某種比較極端的反應。
由些也足以證明當時《超級女聲》所帶來的社會現(xiàn)象的再一次新生與力量更替。
“超女”可以說是一個新時代崛起的征兆:大眾從被引導,到自我的自由表達。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化潮流。
如今,李宇春、周筆暢、尚雯婕、張靚穎、譚維維等人已經成為大陸樂壇中不可忽視的青春力量。
“超女”翻新國內娛樂牌
2005年《超級女聲》重申該活動“想唱就唱”的理念精神:包括原生態(tài)展現(xiàn)、“個性化”的評委陣容、大眾票選淘汰、層層選拔淘汰晉級等等,一來可繼續(xù)吸引眼球,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二來保證超級女聲作為一個全國性年度活動的權威、獨特和延續(xù)性。
雖然評委們的評價尖酸刻薄,但正是這種嚴格得近乎苛刻的要求,反而激起了選手的斗志。與此同時,不少唱片公司也在通過這類節(jié)目尋找“新鮮血液”,對選手而言,露臉就是機會。因此“超級女聲”的前景異常誘人。而其比賽形式也相對比較透明。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為自己喜歡的選手投票,成為主宰選手命運的重要因素。
2004年生活方式創(chuàng)意榜評選中,由湖南衛(wèi)視傾力打造的《超級女聲》,被評為年度創(chuàng)意TV秀。這也是該榜單中唯一的電視類獎項。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變整個中國電視娛樂節(jié)目行業(yè)的方向與格局。
在整個行業(yè)的電視贏利模式上,也引起一股新的風向與潮流?!冻壟暋返膸讉€天文數(shù)字可以很直觀地表明這個問題:湖南衛(wèi)視直接增加廣告收益5000萬,間接增加1個億以上;短信直接收益3000萬左右;全國報名人數(shù)達15萬,超過2000萬觀眾每周熱切關注,收視率提高8倍突破10%,穩(wěn)居全國同時段所有節(jié)目第一名,報道媒體有百家,Google 相關網頁1130000項搜索結果。于是,在節(jié)目制作方、趨之若鶩的觀眾、10多萬參賽選手的合力之下,完成了平民語態(tài)對精英話語權、地方媒體對強勢媒體的雙重顛覆。
已經不僅僅是一次純粹的娛樂版全民狂歡,而發(fā)展成為近兩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里的一次文化、社會事件。超女不僅成就了一個娛樂節(jié)目,更為湖南衛(wèi)視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廣告收益、贊助費、短信收益、衍生收入、品牌等各方面。其商業(yè)模式成為業(yè)界膜拜的典范。僅以2005年度《超級女聲》決賽的廣告為例,15秒廣告費以11.25萬元的高姿態(tài)超過央視新聞聯(lián)播后11萬元的標王價。
于是華人電視圈的跟風模仿,數(shù)十家電視頻道推出了同類型的選秀節(jié)目,連以制作娛樂節(jié)目見長的臺灣電視圈及香港TVB也推出了選秀節(jié)目“超級星光大道”、“超級巨聲”,華語流行樂壇由此進入選秀時代。
這些成功的背后無處不與超女創(chuàng)新的營銷模式緊密相連,同時,也源自超女占據(jù)了很多當下娛樂節(jié)目行業(yè)稀缺的資源,使其獨領風騷,搶盡先機。
包括《超級女聲》的蒙牛集團,品牌效益和市場占有率也是同行業(yè)中無人能及。這種效果使得蒙年即使是在“央視標王”與“神五飛天”的重大事件中,其得到的影響力與價值的飆升,都不及與《超級女聲》的合作。
隨后,這一股潮流繼續(xù)發(fā)酵,釀造了中國各大電視臺的一道選秀奇觀 :東方衛(wèi)視《萊卡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央視的《夢想中國》、青海衛(wèi)視《花兒朵朵》、《中國夢想秀》等等節(jié)目紛紛上線。
最終,超級女生極高的人氣在中國電視節(jié)目界造成的影響,引起其他媒體及社會人士的攻擊或責難,并稱其“有悖倫常、以丑為美、缺乏尊重”的議論批評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喻國明教授認為,“超女”可以說是一個新時代崛起的征兆:大眾從被引導,到自我的自由表達。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化潮流。
《新周刊》執(zhí)行主編封新城也表示,那群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帶有強烈“自我”特征的群體。他們就真的像有些評論所說的那樣不可救藥嗎?其實中國的希望就在這代人身上。
總之,“超女”讓2005年那個夏天,變成了難得一見、隱沒代溝的“時代記憶”。若干年后,回憶起2005之夏,大家都會說“就是《超級女聲》那一年”,注定要成為一代人忘不掉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