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扎扎實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穩(wěn)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嚴峻的話題。但一直以來在課堂上學生或埋頭品讀、或奮筆疾書、或掩卷沉思,而教師或循循善誘,或春風化雨、或激揚文字,學生求知的眼睛盯著講臺上侃侃而談的教師。這似乎成了一種理想的課堂模式。然而通過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的體會,我逐漸明白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不是一個僵化的模式,需要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源頭活水。
語文課堂教學藝術(shù),是語文教師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價值定向在語文課堂教學領(lǐng)域中的結(jié)晶,是一個教師在長期課堂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技能”、“教學技藝”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和理想境界。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根據(jù)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特點,富于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恰當?shù)慕虒W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學過程,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都屬于教學藝術(shù)應用的范疇。教師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這種講求靈活而多變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教學藝術(shù)。教學法一方面要以科學做基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藝術(shù)做方法。教學藝術(shù)是一種藝術(shù)化的教學,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指導下的科學再現(xiàn)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完美統(tǒng)一的優(yōu)化教學。教學藝術(shù)本質(zhì)可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科學性與藝術(shù)性,二是師生優(yōu)化發(fā)展,三是獨具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
品味語文無窮魅力,從而探索個性課堂—挖掘形象美意,讀寫結(jié)合;突破學習疑難,整合教材;體悟哲理意蘊,滲透德育。
一、品嘗語文之甘甜,挖掘形象美意,讀寫結(jié)合
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蠻喜歡語文的,就是不喜歡語文課”。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能夠愛上語文這門課呢?語文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讓學生愛上它,要對語文課堂充滿好奇與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充滿魅力的最根本方法,就是教師必須善于解讀文本,善于發(fā)掘語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與其他學科的教材相比,語文教材有其獨特的魅力。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是經(jīng)過編者精心選編的,這些文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生活,那些古代名篇也都有其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或欣賞價值。一篇好文章總是以它美好而真摯的情感來打動讀者,從而激發(fā)讀者心靈深處最閃光的東西,使讀者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一起共鳴并得以升華,從而變得更加純潔和高尚。作為語文老師,如果在教學時既能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又能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去挖掘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來教育學生,將使學生在美好的情感熏陶下,自然而然地激發(fā)起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例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堂語文課《為你打開一扇門》,我們可以課前準備一些適合初一學生閱讀的文學名著,以簡短的文字介紹給他們,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向文學殿堂的大門。在這堂語文課上,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行動的鼓舞著。短短的45分鐘變?yōu)榱私窈舐笾牡拈_端。語文世界之甘甜,文學作品無疑是一塊碩大無比的甜糕,令大快朵頤者享受無邊。七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七顆鉆石》,語文老師可以搖身一變?yōu)橐晃焕L聲繪色的講故事大王。當你用美麗的語言為學生描述著小姑娘為了媽媽能夠喝到水而艱辛跋涉的善良時,課堂里溢滿了真善美的氣息。針對初一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他們已經(jīng)不滿足于短小的童話,那么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奇特的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于是“我從課文中學寫作”的寫作練習便可以開始啟動??梢栽谡n堂中進行一系列的寫作訓練:續(xù)寫《皇帝的新裝》、擴寫《“林中鳥”和“籠中鳥”》、改寫一些古代寓言故事等。語文世界之甘甜,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也使學生從閱讀者的角色轉(zhuǎn)換為寫作者,令手捧鉛字的小作家們快樂無邊……
二、品味語文之奧妙,突破學習疑難,整合教材
在高年級的學生群體中流行一句話,“中學語文,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表面聽起來有幾分戲謔之意,實則有幾分道理。語文老師需要做的是架橋人的工作。在艱澀難懂的文字、遙遠的歷史文字與90年代的學生間架設起一道橋梁。佛語有云:“橋能渡人”。我們可以帶領(lǐng)學生共同跋涉在語文的探幽之路上。課堂對話教師的引導是不可缺的,教師要把問題拋給學生,然后師生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牽引課堂朝著有效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要激勵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教師學著解疑,在學生疑惑不解時教師要去解惑;課堂對話要給學生以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對于課文的閱讀要讓學生善于去發(fā)現(xiàn)疑惑,去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去思考、討論、解決,同時,教師提供給學生“話題”要比提出“問題”更具有思考、討論的價值,思維空間更加廣闊,而不被標準答案禁錮。
例如,學習魯迅的課文,縱觀教材編排,我們可以進行“魯迅課文三步走”的閱讀計劃。先是《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類溫情美文,可以補充《五猖會》、《阿長與〈山海經(jīng)〉》,目的是領(lǐng)略魯迅少年時的童真、童趣;接著是《孔乙己》這類的觀世間百態(tài)的小說,可以補充《風波》、《阿Q正傳》,目的是體會魯迅冷眼看社會的睿智;再接著是《故鄉(xiāng)》、《藤野先生》這類評國人之貌的文章,可以補充《吶喊》、《彷徨》,目的是感受魯迅的自省精神。這樣循序漸進地進行序列性的閱讀教學,輔助以課外閱讀的篇章,經(jīng)由師生共同探討,與魯迅的距離不再遙遠。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把那些閱讀起來艱澀難懂的內(nèi)容放入主動質(zhì)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情適當增減,這樣師生共同閱讀的活動是可以消除學生對周樹人的畏懼之心。在初中階段能夠認認真真讀完幾本魯迅的書,這也可以為將來高中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學習的連貫性就決定了文言文教學的階段性。如今跨入初三,歷史人物增多,我們在課堂上要補充人物簡介、背景資料等,以拉近古代人物與學生的距離。讓他們可以在讀懂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為陳涉“首事反秦”的魄力所贊嘆,也為曹劌縝密的心思所折服,更為諸葛亮一心為主的忠誠而感動。品味語文之奧妙,雖在方寸間,卻有無窮意。
三、品悟語文之情理,體悟哲理意蘊,滲透德育
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有明確的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zhì);努力開拓學生視野,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語文學科,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蘊籍的鮮明人文特征與深厚感召力而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塑造人的精神這一獨特功能?!拔牡澜y(tǒng)一”,學文與悟道應同步進行,教育不僅僅是文化的傳遞,更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其實換一種眼光,我們的語文課堂便不再背負“文以載道”的沉重。放低身段,就是這樣解釋:語文課上總是要講點道理的,不如把道理講講好。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全方位、多層面的有機體,是一系列工程,貫穿整個教學始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眾多方法通常處于有機結(jié)合共同作用的情勢,很難截然分開,只是在特定情況下,某些方法較為突出而已。但對于各種方法的使用我們都應注意按照語文學科的特點來促進語文與德育的有機結(jié)合,真正體現(xiàn)語文學科“辭章”和“義理”的聯(lián)系,授業(yè)與傳道的結(jié)合,使學生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不僅提高了能力,思想上也得到長進,品德受到熏陶。此外要強調(diào)的是,語文教學中蘊藏的德育因素應做到在教學中自然流露,而不應刻意地去追求德育滲透,那樣就使語文變成一節(jié)枯燥的政治說教課了。
在語文課上品悟哲理,可以存在如下三重境界:第一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執(zhí)著;第二是“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苦思;三是“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的領(lǐng)悟。比如,物候?qū)W古詩四首,其中包含了詩人們對生活現(xiàn)象的觀察,從而與氣候變化相聯(lián)系,有高寒之地的“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也有江南早春的“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而造成的氣候不同,其中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更是將物候?qū)W知識解釋得透徹,這是語文世界里的事物之理。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其中菲利普一家對于勒叔叔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幾經(jīng)波折,這是語文世界里的人情之道。還有《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博大胸懷,這是語文世界里的濟世之道。品悟語文的情與理,這是古今中外優(yōu)秀典籍中留給我們后世的一筆極為寶貴的財富。在語文課上,語文老師更多時候是思想的啟蒙者、精神的引領(lǐng)者。
“品”字為三口,無論是品嘗、品味,還是品悟,都需要我們老師踏踏實實地領(lǐng)著學生讀幾本好書,在好書中讀到它們的顏如玉、黃金屋。在語文之甘甜間收獲學習的快樂,在語文之奧妙中體會探幽的樂趣,在語文之情理中得到精神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