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眾說紛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正確。那么轉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呢?它能食用嗎?要解決困擾我們的這些問題,就讓我們走進科學,去了解什么是轉基因食品。
什么是轉基因食品?它是怎樣獲得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從大家較熟悉的植物育種談起。
數(shù)千年來人類為了解決自己的食物問題,把野生植物引來種植,培育成了我們現(xiàn)在食用的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為了解決產量低、品質差、由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侵犯造成的顆粒無收等問題,人們開始不斷地在種與種之間、屬與種之間進行雜交選育和探討,希望能找出生產中需要的品種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tǒng)育種,也叫常規(guī)育種。我們國家是一個大國,糧食短缺一直是國家需要解決的最重要課題之一。我國老一輩育種科學家為了培育出生產中需要的優(yōu)良品種,幾十年如一日地奮戰(zhàn)在實驗室、田間和地頭。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小麥專家李振聲院士,為了解決小麥條銹病問題,花了8年時間才育成了一個抗病的小麥品種。
為了克服遠緣雜交不育、瘋狂分離等問題,李振聲院士花了20年時間育成了雜交品種小偃6號,為我國的小麥育種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還有很多老科學家在常規(guī)育種中,為了加快育種步伐,常年奔波于海南島進行繁育,經(jīng)常不能回家過年,有的甚至犧牲在繁忙的工作崗位上。常規(guī)育種給人類帶來的最大難題就是在雜交繁育中作物的目的性狀很難控制,因此培育時間過長。另一個問題就是遠緣雜交不育。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DNA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xiàn),基因工程的開創(chuàng)為用分子手段解決這個難題開了一扇門,這就是分子育種。
分子育種就是將已知的目的基因,即決定這個性狀的生物大分子DNA(如增加產量,改良品質,抗蟲,抗病,抗逆等)用一個含有生物載體T-DNA的農桿菌,與植物愈傷組織共培養(yǎng)的方法將目的基因轉化到植物中去,從而達到改變植物性能的目的。
應用于分子育種的基因工程技術,使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從宏觀細胞水平發(fā)展到了分子水平。就植物而言,目前已經(jīng)完成基因組序列測定的(即遺傳物質大分子DNA)有苡南芥、水稻、毛果楊。正在測序的有番茄、土豆、玉米、蓮花和木薯。由于科學工作者對植物基因組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所以特意的、有目的的改良植物品種越來越多地變成了現(xiàn)實。
我們可以將常規(guī)育種和分子育種做一下比較,它們的培育目的都是為了改變植物的性能。常規(guī)育種由于對需要的性能只能從表形識別,因此需要進行反復雜交選育才能完成,花費時間長。由于種屬的不同,在遠緣雜交中,不能產生同源染色體配對,從而會造成遠緣雜交不育。而分子育種克服了常規(guī)育種難題,由于插入的目的基因明確,從而縮短了育種年限。由于自然界的基因大分子結構是相同的,因而不存在遠緣雜交不育的問題。
從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分子育種是常規(guī)育種的一個飛越。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結晶。轉基因食品就是用分子育種方法育出的品種。
目前我國已經(jīng)獲得政府批準商業(yè)化種植的轉基因食品有西紅柿、甜椒和木瓜。轉基因西紅柿在全國已種植有幾萬畝,木瓜也已批準在廣州進行種植。
當前,有些人對轉基因產品提出許多疑議。有的是不懂科學的無稽之談,沒有任何證據(jù);有的則是出于完善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任何新生事物的產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像分子育種和基因工程這樣一個高科技的研究項目,它還有很多需要繼續(xù)研究的問題,還有許多技術需要完善。所以我們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商業(yè)化是慎之又慎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把轉基因技術用在主糧的生產上,這充分說明國家對人民的負責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經(jīng)過科學工作者認真研究、示范、驗證并通過國家安全鑒定的轉基因食品是完全可以食用的。隨著轉基因技術的不斷深入和完善,轉基因食品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餐桌上。
(本文摘自中國科普博覽網(wǎng),由于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不詳,請相關作者與本刊聯(lián)系,以便奉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