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蜂炮是臺灣元宵節(jié)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由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發(fā)炮臺,點燃時萬炮齊發(fā),有如蜂群傾巢而出,故稱“蜂炮”。
臺灣臺南鹽水區(qū)在清初時俗稱月港,鎮(zhèn)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武廟,負責發(fā)起每年的蜂炮盛會,蜂炮活動是由全副武裝的神轎與轎夫從“武廟”出發(fā),推著神轎在小鎮(zhèn)的街道上繞巡穿梭,整個鹽水市街所見所聞皆是蜂炮,其中用以酬神的“炮城”最為壯觀。
“蜂炮”指的是如群蜂出巢的炮,所以鹽水人稱蜂炮叫“放蜂仔”。相傳在清朝時鹽水一帶流行霍亂瘟疫,造成地方居民恐慌,尤其是光緒十一年的霍亂瘟疫已流行了二十五年,造成鹽水街人口遷移,市景蕭條,于是地方商紳人士恭請關圣帝君神轎出巡,以求消災解厄,于是關圣帝君指示,神轎出巡的路上要一路燃放爆竹,從農(nóng)歷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出巡繞境,連續(xù)三天,藉由繞境期間一路上各住戶店家,隨著神轎繞街燃放鞭炮助陣的方式,清除瘟疫解災解難,自此之后鹽水當?shù)夭诺靡云届o,嗣后每年在元宵節(jié)恭請關圣帝君出巡并燃放鞭炮的習俗,從單純的燃放鞭炮蛻變?yōu)榉渑?、炮城習俗,奠定今日鹽水延續(xù)上百年享譽世界“關帝繞境”放蜂炮的傳統(tǒng)民俗慶典。
當神轎行到炮城前時,則由商家主人掀開蓋著炮城的紅布,隨即點燃蜂炮的引信,也點燃群眾的亢奮激昂的情緒,頃刻間萬炮齊發(fā),五彩火花絢麗奪目、炮聲震耳欲聾,神轎在炮城前方不停晃動,接受蜂炮的沖擊洗禮,民眾或躲避在神轎后方,或隱身騎樓梁柱,眾人前胸貼后背地一起接受著蜂炮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威力,整個過程驚險連連、十分刺激,那此起彼落的蜂炮聲和置身在有如槍林彈雨的蜂炮陣中,每年總是吸引數(shù)十萬的民眾進入鹽水參與體驗,也因此每年元宵節(jié)的鹽水蜂炮,總會涌入無法估計的人潮,特欲躬逢其盛。
如今的鹽水蜂炮活動中的炮竹也比以往華麗許多?;镜姆渑谧鞣ㄊ且阅緱l釘制大型支架,可從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將沖天炮排滿在木架上,可從幾千支到一萬幾千支沖天炮不等,接著將沖天炮的炮心連接起來,組成了炮臺﹙或稱炮城﹚,再加以外觀裝飾,黏貼色紙,組成人形、動物型等。通常家族會動員家人一起制作蜂炮來參加活動。
參加蜂炮活動的民眾多備有厚的塑膠雨衣、機車安全帽來參加此炮聲隆隆、火光不斷的民俗慶典。由于有多年的慶典意外經(jīng)驗,近幾年已經(jīng)禁止使用塑膠制的炮頭,并在慶典之后規(guī)劃大型的垃圾清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