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刀做成刀轎,村民赤身赤腳,手持鐵球穩(wěn)坐刀轎,神情肅穆,并不時用直徑10厘米的鐵球甩打脊背,直到血跡斑斑。這個獨特的習俗叫“打鐵球”,在莆田的鄉(xiāng)村,每年農(nóng)歷正月廿四都會舉行,從不間斷。
在莆田賞元宵,能見到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間習俗。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鎮(zhèn)前村的“打鐵球”就是其中之一。
下午2時左右,儀式在村里大路宮內(nèi)正式開始。6名著白色衣物的男子正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等候菩薩附體“上堂”。他們就是當天的主角“僮身”。每名“僮身”走到一張桌子前,幾秒之后開始搖晃身體,這就是菩薩附體的征兆?!百咨怼边M入菩薩狀態(tài)后,擺出菩薩附體的姿勢,神情肅穆。
巡游開始后,禮炮車開道,“僮身”已脫去白衣,脫掉鞋子,赤身赤腳走在隊伍中。
七八個青年男子抬著一頂?shù)掇I,他們是僮伴,分別跟隨在“僮身”背后。沒多久,“僮身”坐上刀轎,他們的臀部直接壓在3把鋼刀的刀刃上,赤腳踩在鋼刀上,面不改色。
“僮身”們上刀轎后,僮伴為他們遞上鐵球,由他們各自擇機開始第一次甩打。隊伍行進過程中,“僮身”們不時用鐵球甩打后背,鮮血直往下滴。整個巡游持續(xù)2個小時左右,沿著全村繞下來,行程2000多米。在這期間,“僮身”們眼睛始終直視前方。
“僮身”回宮最精彩
巡游隊伍還沒回到大路宮,大路宮內(nèi)早就人頭攢動,站滿等待“僮身”回宮的村民。只見載有“僮身”的刀轎由僮伴們抬著,迅速而猛烈地沖向?qū)m里正殿內(nèi),“僮身”也更加猛力地敲打后背,動作急速。這時,人群中已經(jīng)沸騰。
很快,“僮身”由僮伴們抬著又退到宮門口,緊接著又猛地往殿內(nèi)奔跑,“僮身”繼續(xù)甩打鐵球,每一下都比之前更加用力。如此反復(fù)多次,最多的一個來回奔跑了七八趟,敲打不下百次。加上之前巡游的次數(shù),有的“僮身”最多甩打了200多下。
村內(nèi)老人說,這是附身的菩薩不愿離體歸位,要來回多次,等菩薩愿意進殿,“僮身”才會結(jié)束甩打的動作?!百咨怼边M入正殿后,先在宮內(nèi)五顯大帝神像前行禮,再走到一張備好的椅子上坐定。一位古稀老人早已等候在那,在“僮身”耳旁一陣耳語,隨后抓起桌子上香爐內(nèi)的香灰,撒在“僮身”后背,意味著整個儀式結(jié)束。
老人還說,這些香灰是一種特別的香丸,是村內(nèi)幾家廟宇中一整年收集而來的,有止血消炎功能,不用打針吃藥,沒過兩天就可以完好如初。
在莆田農(nóng)村,“僮身”有著很特殊的身份和含義,每年在選擇“僮身”時,都需要由菩薩顯靈直接“指定”。每年人數(shù)不一,最早的時候只有一兩個,如今多的時候有六七個,以20歲~50歲的未婚男性為主。今年的“僮身”中,有2個已經(jīng)有20多年的“僮身”經(jīng)驗了,最少的也有五六年的時間了。
獨特習俗和戚繼光有關(guān)
其實,在莆田,黃石鎮(zhèn)下江頭村、拱辰街道七步村也有“打鐵球”慶元宵的習俗,但最震撼人心、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涵江“打鐵球”。“打鐵球”的習俗,已經(jīng)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戚繼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當?shù)卮迕駷榱思o念勝利,同時鼓舞鄉(xiāng)親們繼續(xù)隨時為保家衛(wèi)國做好準備,借助神靈的威力,誕生了在元宵期間“打鐵球”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