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4)12-000-01
摘 要 隨著新課標改革提出的學生應當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嶄新理念,整個社會的教育模式對于學生的體育教育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那么,如何在當今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中的實現教學的最優(yōu)化改革也就成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基于此,對素質教育觀下的高校體育改革模式做出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高校 體育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相關實踐
現階段,體育教學模式已經漸漸趨向于多元化,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教學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升。但現階段,部分高校的體育教研人員尚且難以認識到素質教育觀下體育教學的重要意義,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經驗。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應當從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方式等多方面進行同步的改革,以達到適應新課標下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應當在適應基礎教育發(fā)展的要求的基礎上,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進一步結合素質教育有針對性地對體育教學進行改革。
一、明確素質教育觀下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方針
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而多年來,體育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的綜合目標并沒有得以很好的完成。但在新時期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文化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隨之而來的,便是體育教學知識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研究探索教學改革的進程來進一步適應新時期的體育教學。然而,體育教學的課程不同于傳統的教學科目,學生學習體育的時間相對于其他科目是非常少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相關的高校體育教師就不得不采取更為優(yōu)質的體育教學新型模式,從而在較短的課程時間里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體育知識,達到更出色的教學效果。所以,相關的體育課程的教師首要目的就是明確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本內涵,形成新時期下體育教學的新型模式。根據2008年頒布的《學生體育健康實踐標準》所提出的“以基礎教育為核心,積極實行全體參與體育鍛煉”的核心目標,相關的高校體育教師應當著重加強對學生心理以及生理素質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能夠對體育這門科目產生興趣,進而愿意加強自己的體育鍛煉,最終樹立起終生運行的積極意識觀和思想價值觀。新課程下的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可不必完全拘泥于傳統教學模式對于體育陳舊的看法,而是應當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出如何在最短的教學時間里中取得更優(yōu)質的體育教學成果,并需要堅持樹立“運動第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理念和教育思想理念,運用唯心主義和綜合性的分析研究體育教學模式的最優(yōu)化組合,進而明確素質教育觀下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方針。
二、把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實施步驟
(一)注重學生體育的全面性與健康性充分結合
實際上,體育學科對于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其實大有裨益,體育作為教學中的基礎學科,與其它學科的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體育課程的實踐性。在實踐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傳統課程中難以獲得的多方面感知能力。教師在體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去組織鍛煉,思考鍛煉的意義,同時也應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對于運動與健康的新看法,鼓勵學生在鍛煉中發(fā)展自己的全面能力,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和健康程度。在高校體育教學的課堂上,相關的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做一些體育運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鍛煉與思考,而教師自身則提供一些必要性的指導,并給予學生充分的鍛煉時間,讓學生在自主鍛煉的過程中收獲更多。
(二)統一教學模式的科學性與開放性
一名優(yōu)秀的體育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鍛煉時,不僅僅給學生提供大量的運動的時間,傳授給學生運動的知識,更多的是教導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如何去領悟運動意義,讓學生在運動中有自己的思考。讓學生知道,體育鍛煉同樣是他們學習的課堂,在鍛煉中同樣能學會觀察和思考。教師不需拘泥于傳統的體育觀念,而是應當充分把握新時期體育教學改革中開放的教學理念,統一教學模式的科學性和開放性,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對于體育教學的看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做不同的運動嘗試,從而在一步步的鍛煉中,培養(yǎng)出自身綜合素質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當注重對多種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和篩選,最終選出最優(yōu)質的組合方案,并將其合理應用到體育的教學實踐當中來。
三、結束語
新時期的體育教學的優(yōu)化改革應當著重于探究更新型的教學模式,并能夠對其進行合理應用,引領學生自主參與到體育教學的活動中來,樹立起在運動中鍛煉與學習的科學運動理念,并能夠使得學生增強自身的體質,加快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和“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以終身體育為教學改革的指導原則,必將成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劉青.體育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J].體音美教學.2013.4(20):190-191.
[2] 李賢飛.探究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體育,做好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改革[J].中國體育教育(中旬刊).2007.9(11):67-68.
[3] 周子義.淺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教學與管理.2011.2(4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