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嘗試探討了初中信息技術《程序設計》課程的教材教法,以實現有效教學。
程序設計條件語句教材教法初中信息技術《程序設計》課程的基本目標是讓學生學習、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初步掌握利用程序控制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谶@個教學目標,筆者在自身教學活動中,結合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程序設計》課程的教材教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信息技術(選修)教材包含兩部分內容,第1單元是程序設計,以VB程序設計為主要教學內容。其中,第2章程序設計基礎在介紹了程序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討論了程序中邏輯判斷的實現方法。
通過前面章節(jié)的學習,學生已對VB程序的構成、變量和表達式,以及常用的VB程序語句有了一個大體了解。教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如何實現程序中的邏輯判斷。
如果教師簡單地按照教材上的內容安排來組織教學,羅列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很容易傷害同學們學習程序設計的積極性和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時,就會從內心迸發(fā)出向往和求知的強烈欲望,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如何讓學生對條件語句的學習產生興趣,并主動進行實踐探究呢?選準實踐練習的切入點(內容)是關鍵。教材處理的意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學習、體驗如何運用條件語句來實現程序的邏輯判斷。首先,通過《生肖查詢》程序的編寫,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并對條件語句的使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兩個整數比大小》程序的編寫,引導學生學習、掌握條件語句的格式及其工作原理。其次,通過《生肖、星座查詢》等程序的編寫,激勵學生積極探究運用條件語句來解決各種實際問題。通過開展實踐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掌握運用條件語句實現程序邏輯判斷的編程方法。
一、研究教材,選準切入點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于2012年對省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初中信息技術》進行了全面修訂。其中,《初中信息技術》選修教材的程序設計單元做了較大的章節(jié)調整。在程序設計基礎的章節(jié)中,弱化了程序結構與設計的內容,而強調了程序的基本語句及其應用體驗,這樣的安排似乎背離了傳統程序設計教學的一般過程,也令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產生顧慮:不遵循傳統程序的基本結構來組織的教材內容,這樣的教學會不會影響學生學習程序設計的基礎呢?
作為教材編寫者之一,蘇州市信息技術特級教師趙旭老師在蘇州市區(qū)信息技術教師教研活動中對教材的修訂進行了解讀:教材在章節(jié)部分的調整,主要是考慮了省內不同地區(qū)信息技術教學的發(fā)展不平衡。同時,教學活動的組織應關注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教學目標和重點應落在程序設計的思想方法上。教學的重點是教會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分析給我們指明了教學方向:初中的程序設計課要避免上成程序設計語言課。筆者在教學活動中,利用生肖查詢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關注如何在程序中實現邏輯判斷,從而引出條件語句。在介紹條件語句時,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引導學生實現英語、數學知識的遷移,輕松學習、應用條件語句。通過《生肖查詢》程序的編寫,一下子激發(fā)起了學生探究程序中邏輯判斷的熱情。
二、分析學情,優(yōu)化教學過程
教材一般都是按知識的邏輯結構體系為順序組織教學內容,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順序來組織,而應當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先易后難、先具體后抽象的原則。在《生肖查詢》程序的編寫過程中,學生對條件語句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單分支執(zhí)行狀態(tài),即當條件判斷成立時,執(zhí)行相關操作。同時,學生也有對條件判斷不成立時的程序執(zhí)行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筆者順勢通過《兩個整數比大小》程序的編寫,引出條件語句的雙分支格式。
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對條件語句的雙分支格式的理解和應用存在一定的困難,問題主要表現為在Else分支部分出現再次使用IF條件語句對條件不成立情況的重復判斷。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學生對依據條件判斷的成立或不成立選擇分支部分的程序段執(zhí)行難以形象理解。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認知心理特點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維,習慣于從整體上進行觀察、認知。筆者嘗試借助直觀的流程圖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條件語句的雙分支格式,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完成“兩個整數比大小”程序的基礎上,筆者順勢提出“三個整數找最大數”問題。首先,通過討論、做游戲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通過畫流程圖,引導學生逐步適應、掌握將問題求解的步驟轉換成程序語句的過程和方法。
三、任務驅動,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初中生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階段,希望表現自我、希望得到認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肯定、欣賞自我價值。對基礎較弱的學生,可通過完成基本的練習來逐步建立信心;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提出延伸任務,激勵這部分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比如,在《三個整數找最大數》程序編寫的基礎上,筆者會進一步提出:三個整數找出最大數,能否同時找出最小數呢?在學習、掌握了And、Or等邏輯運算符的使用方法后,筆者會利用《生肖、星座查詢》《閏年、平年判斷》等程序的編寫激勵學生開展應用探究。通過這樣的任務設計,引導學生不斷探究程序設計的奧秘,提升應用程序設計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程序設計所特有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面對初中學生進行程序設計教學時,我們更應重視采用科學、合理、有效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實施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教學用書.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008.
[2]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