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的理念是相通的。在教學中,要換位思考,“哪些東西該教師講,哪些東西留給學生講?”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采用不同的訓練形式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理解。
數學教學作業(yè)布置數學味“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這一思想根植于廣大數學教師的心中,老師們都比較重視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如何把書上的例題通過“復習鋪墊——例題分析——鞏固練習”等幾個環(huán),節(jié)清晰地“教”給學生,大家都覺得只有老師講得清楚,學生才學得明白。至于數學課上怎樣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怎樣的訓練內容是高效的,我沒有做過多的思考。于是,在課堂上巧妙設計鋪墊,詳細分析例題,指導學生按時完成書上配套練習,便成為了我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流程。
現在看來,如果在教學中僅僅考慮教師“教”的成分而忽略學生“學”的成分,顯然是很不全面甚至是有悖教育規(guī)律的。學習主體積極地思維,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學狀態(tài)。
《現代小學數學》教材主編張?zhí)煨⒔淌谡f:“我建議數學老師不要講得太清楚!”看似一句有悖常理的話,卻道出了教學的真諦,引發(fā)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和思考。的確,老師如果講得太清楚,勢必減輕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困難,從而“解除”了學生思考的任務。現在看來,盡管當時《數學課程標準》尚未出臺,但是張教授的觀點無疑是超前的,與當前新課程倡導“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的理念是相通的。在教學中,要換位思考,“哪些東西我該講,哪些東西留給學生講?”“什么樣的學習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數學課堂要“熱鬧”起來,學生由原先的被動“聽數學”變?yōu)樵敢庵鲃印罢f數學”,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一些思維過程的暴露也正好反映出學生群體的共性問題,更有利于我們進行教學的調整,教學才能逐步貼近學生的需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被激發(fā),思維水平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一、挖掘數學課的“數學味”
著名特級教師李烈的一節(jié)示范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清晰地記得李老師的開場白僅是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式:“25-13=?”繼而讓學生思考“25-1.3=?”就是這樣兩道最基本的算式帶出了“要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的計算規(guī)律,并滲透了“要將個位上的一個1轉化為十個十分之一之后才能減”的轉化思想。教學的起點很低,而教學的終點卻很高,高就高在李老師抓住了最本質的內容展開教學,并幫助學生溝通整數計算、小數計算和分數計算的本質規(guī)律,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整堂課中沒有復雜的媒體,只有簡潔的點撥;沒有新奇的活動,只有樸素的訓練,一支粉筆一本書就將數學課堂演繹得很有深度,“實而不死,活而不亂”的教學風格在她的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這次的學習,給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發(fā),那就是,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定要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同類性質數學問題中最本質的東西,只有基于這種角度的教學設計才是居高臨下的,這樣的數學課才更有“數學味”,才更具“深度”。
一線教師對課程標準中的理念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具體該如何操作卻還處于摸索的階段,尤其是對數學實踐活動課該怎么上,大家還都心存疑惑。一方面,學生的思維被打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并在互相啟發(fā)、質疑當中進行的;另一方面,學生合作的經驗、表達的經驗通過不同層次的數學活動逐步地積累,學生學習的興趣空前的高漲。“所謂過程的教育,不僅僅是指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而是更注重學生探究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反思的過程。”
二、改進教學,不斷反思
著名特級教師聶艷軍和陳春圣老師提出的關于“教學流程要大氣”“練習設計要精致”兩個觀點,讓我們不由得聯(lián)想到當前許多教師“教學流程過于精致而練習設計過于粗放”的現狀,“激活練習興趣”“用足課本練習”再一次引起了我的關注,而“一題多功能”便成為了我目前在教學中著力思考的練習形式。
教師的學習是無止境的,與高層面的學者對話,可以加速我們成長的步伐。對外,我們要打開我們的視野,吸取不同風格的學術觀點為我們所用;對內,我們還得要時刻審視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改進我們的教學行為,促進自我的不斷提高。給予學生廣闊天地的老師,擁有的世界應該更為廣闊。對于如何搞好數學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正確處理好學生、教師、教材、計算機之間的關系。在計算機技術給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帶來巨大影響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計算機并非無所不能。學生在數學課上經常有不同于常規(guī)的解題方法和策略,也經常會產生各種預料不到的問題,這些都是計算機一時所解決不了的。這時就要依賴學生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來解決問題了。因此,我們并不能因為計算機的出現而放棄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師與學生之間富于人情味的交流、教師所營造的教學氣氛、教師對學生高度的責任感和熱愛……這在任何時候都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
2.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數學教學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信息技術的元素,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得到了有力的倡導,如情境創(chuàng)設、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數學活動成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驚喜地看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因此,在這期間的許多課堂現象也反映了一些在實際操作中的誤區(qū)。
三、在作業(yè)布置的時機上靈活調控
1.在教學的延伸處拓展
學生完成數學作業(yè)不僅僅是為了鞏固雙基,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能力,提升數學思維水平,獲得多方面的發(fā)展。設計精當的數學作業(yè)在教學延伸處適時地切入,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和實踐,同時實現知識與方法、課內與課外的溝通,成為一堂課的靈魂。
2.在學生的需求點上著力
只有滿足了學生需要的作業(yè),才是真正有用的作業(yè)。因此,作業(yè)的布置必須建立在確信每個學生都知道為什么他們應該做這些作業(yè)、為什么這些作業(yè)值得他們去做的基礎上,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只有發(fā)自內心地將積極探索和思考參與到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去,他們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的能力才會不斷提高。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重難點的不同,靈活將作業(yè)穿插在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及時來完成。課內的作業(yè),不一定非要教師講解在前,練習在后,也可以邊講邊練,還可以先練后講。
3.在教學的重難點處突破
不同的教學內容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新的認知結構,鞏固雙基,使作業(yè)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采用不同的訓練形式,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理解。
總之,在數學這個教學面也能看出數學的教研方向上不同階段的發(fā)展軌跡。把握整體,立足細節(jié),打造教學的精致,這將是我們今后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