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課堂,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此有過生動的文學描述:課堂不是一潭死水,它像大海,永遠變幻,就是在寧謐的時候,也孕育著豐富多姿的波瀾。教育者在數(shù)學課堂中經(jīng)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惘,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苦追尋,而最終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開朗。這一切,都需要自己用大智慧去感悟。課堂需要用心體驗,需要用心經(jīng)營,那如何用智慧滋潤數(shù)學課堂呢?對此,嘗試透視數(shù)學課堂的若干有效行為來詮釋自己粗淺的認識。
數(shù)學課堂智慧精彩一、用智慧探尋起點,為有效課堂孕育精彩
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些什么,我們應當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數(shù)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shù)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對現(xiàn)在的小學生來說,有許多知識并不是新的,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數(shù)學問題,就會積累很多的數(shù)學知識。要發(fā)揮課堂高效只有了解學生,更好地把握數(shù)學教學的起點,才能把“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理念落實在點點滴滴的教學行為之中?!睹娣e和面積單位》的課堂片段:上課伊始,教師出示一個鏡框,復習周長及長度單位。師問同學們,如果給這個鏡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學習的新內(nèi)容。(說完教師打算板書課題)生答老師,我知道!你說說(教師皺了皺眉)生(大聲)量出它的長和寬,乘起來算出面積是多少,就可以去配玻璃了。說完得意洋洋地坐下。師說長乘以寬也知道了,不錯,那是下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認識面積。(教師淡漠地應付,轉身繼續(xù)板書課題:面積和面積單位。)什么是面積?面積單位又有哪些呢……(話沒有說完已經(jīng)有許多學生舉起手,有學生還輕聲地說“我知道,我知道”??山處煙o動于衷。)等學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知道了。這時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放下手,還有三四個人堅持在那兒舉著手,然而老師像沒看見一樣展開新課教學?!墩J識鐘表》教學片斷:師問小朋友們,平時你的一天是怎么度過的呢?生答起床——吃早飯——上學——上課……師出示教材中《小明的一天》(次序打亂)這是一位叫小明的小朋友一天的生活,請大家和同桌說一說小明這一天都干了什么?(生略)要想更準確地知道小明在什么時候做這六件事,我們該請誰幫忙呢?生:鐘表(師出示課題)猜猜看,你認為小明會在早晨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上學?生:7點起床,7點半上學,我平時就是這樣的。生:8點起床,9點上學。生:不行,8點起床太晚了,上學要遲到。我猜是6點半起床,8點上學。生:我猜是6點起床,7點半上學,因為小明的爸爸媽媽要上班,所以起床要早一點……師:大家說得都有道理,我們就按最后一位同學的意見,讓小明6時起床,還可以進行晨練,鍛煉身體,吃早餐后7時半上學,這樣可以嗎?(板書:6時7時半)師:下面請小朋友們從信封里找一找,看有沒有6時和7時半的鐘面。如果有,分別貼在起床和上學這兩幅圖的下面。(事先準備10個左右整時與半時的鐘面供學生選擇,同桌兩人合作)師:你是怎么看出這是6時的?(長針指著12,短針指著6,就是6時)師:長針和短針有名稱嗎?你們是怎么區(qū)別他們的?生:長針叫分針,短針叫時針,媽媽告訴我的。生:長長瘦瘦的是分針,矮矮胖胖的是時針。師:那7時半你們又是怎么看出來的呢?生:分針指著6,時針在7和8的中間。生: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7不到8,因為我知道時針是這樣走的。同桌互指互讀,然后讓學生將這么多的鐘面分類。
綜觀這兩個片斷,折射出的是兩個教師的不同理念,不同的教學行為,體現(xiàn)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假情假意的互動,面對學生已知的知識,教師還是熟視無睹,按照自己的預設我行我素。挫傷學生積極性等同于拋棄了真實、有效的課堂。后者是真正的課堂靈動。盡管教學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但里面的教學內(nèi)容是非常典型的現(xiàn)實起點高于邏輯起點的一個范例。該教師尊重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適當調(diào)高思維的梯度,引導學生各抒已見,引發(fā)學生思維的沖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通過觀點的交流和辯論,達成共識。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和升華。
二、用智慧創(chuàng)設情境,為有效課堂增添色彩
這里是一個圖片《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在課標指導下,創(chuàng)設情境成為當前課堂教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我們對情境創(chuàng)設必要性和功效性達成共識的今天,老師們沒有真正讀懂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諦,其行為現(xiàn)狀與理念境界差距頗大。因而,在公開課中經(jīng)常看到有煞“風景”的情境。因創(chuàng)設不適當?shù)那榫扯[出的笑話不少:如教學“排列”的時候,老師為了介紹社會通訊的方式,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舉例“寫信”:3個人相互通信,一共要寄多少封信?教師啟發(fā):你們知道信是怎么寄的?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信是到銀行寄的”,話音沒完,一個同學就補充了“不對,信是寄給警察局的”。這些回答讓老師啼笑皆非。不適當?shù)那榫掣蓴_了學生的思維,弱化了創(chuàng)設的價值。情境創(chuàng)設除了適當之外應該更真實些,也就是盡可能縮短學生與情境的距離,提高情境的“效”度。筆者參加教研活動,對比三下《位置與方向例4、5》,四下《位置與方向例1、2》兩個課例片段,說明自己的立意。三上《位置與方向例4、5》教學片段(一):教師創(chuàng)設柯靈小學周圍建筑圖。
梯度練習一:
師:小朋友們,這是一幅柯靈小學周圍建筑圖,你能用剛學的八個方位詞,用()在柯靈小學的()面描述柯靈小學周圍的建筑物嗎?生:金都公寓在柯靈小學的北面。生:醫(yī)院在柯靈小學的東面。
生:世紀公寓在柯靈小學的西北面。
生:檔案管理局在柯靈小學的南面。
生:……
梯度練習二:
師:現(xiàn)在請你用凱悅大酒店在()的()面說一說這些建筑。此題思維梯度較高,需要學生換個角度,重選參照物。許久后,舉起了四五只小手。
生:凱悅大酒店在柯靈小學的西面。生:凱悅大酒店在檔案管理局的北面。(師糾錯)
生:凱悅大酒店在工廠的西面。(師糾錯)
梯度練習三:
師:請用()在()的()面說一說建筑物。
此題的思維梯度更高,屬于完全開放題。由于受先前錯誤的影響,教室里一片寂靜。在老師的鼓勵下,有同學回答,但錯誤率較高。四下《位置與方向例1、2》教學片段(二):教師創(chuàng)設了利用“藏寶圖”,尋找寶貝情境。
師:如果我告訴大家,老師把寶貝1號藏在了的東北方向,你現(xiàn)在能找到它嗎?
生:找不到。
師:看來把寶貝1號的方向簡單說在的東北方向是不夠準確的。同學們能想想辦法把寶貝1號的方向說準確嗎?(學生無法回答,教師引導用誰偏誰幾度來說)
師:大屏幕出現(xiàn)寶貝2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寶貝2號在東北方向。
生:寶貝2號在東偏北30度這個位置上。
生:寶貝1號和寶貝2號在不同的位置上。師:我們還應該知道什么,才能確定它們的準確位置?老師把這兩個寶貝藏在這個大教室里,你能估計一下,這兩件寶貝在哪兒嗎?(這時,學生可來勁了。)
生:我猜寶貝1號在這里。師:先搞清楚方向?。ń處熖崾緦W生現(xiàn)實空間方位)
生:1號寶貝藏在東偏北30度,大約在這兒,拿起手指著。(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被指位置的同學埋頭搜尋寶貝。)
生:是這個嗎?一張藏在抽屜里的廢紙。
師:不是。
生:找到了,一個信封。
師:那寶貝2號呢?學生又開始漫無目的地猜測。
師:寶貝2號的位置在哪兒?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從距離1號寶貝2米處尋找。東偏北30度,距離1號寶貝2米左右。
生:用眼張望原來1號寶貝的位置,估計2米,跑到椅子邊。找到了!扯下信封給了老師。對比兩個創(chuàng)設了情境的教學片段,靜心思索,在都達到學習目標的同時,哪個情境留給學生印象更深刻?哪個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估計能力?哪個情境更有效?對于片斷一,筆者在本校三(1)班學生中做了一次對比實驗。這個班學生學過位置與方向不到一周。把被測學生分成兩個對比組(好中差能力層次均衡)。實驗A組:筆者把片斷(一)中9個建筑物圖按實際方位置于平地上。被測學生置身其中,按片斷一中三個梯度練習各說兩句。實驗B組:筆者把片斷(一)中9個建筑物方位圖投射在屏幕上,被測學生按三個梯度練習各說兩句話。實驗結果表明:實驗A組在梯度練習一中略遜實驗B組。而在梯度練習二、三中,實驗A組正確率明顯高于實驗B組。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隨著問題的復雜化,置于真實情境中更容易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強調(diào)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有利于知識遷移。只有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如果僅僅對知識進行轉化,或者僅僅對真實生活場景給予簡單虛擬,就很有可能設置一些虛假的問題,從而消解學習情境應有的功能。讓真實的生活信息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接觸生活實際,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加工信息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三、用智慧拾取材料,為有效課堂綻放光彩
課改幾年后,課堂慢慢地回歸理性,教師們更關注利用有效工具,提高課堂效率。一位新生代教師在組織《有余數(shù)的除法》一課時,借助小棒搭正方形引出余數(shù),對成功教學起到關鍵性作用。筆者非常贊同此課用小棒認識余數(shù)問題。用小棒搭正方形來操作,最后出現(xiàn)多余不能再搭成一個正方形,這樣的具體材料讓學生直觀地經(jīng)歷了“余數(shù)”的產(chǎn)生。另外也是一個數(shù)形結合較好的載體。如果用分面包,分香腸,那到最后要補充一句,不可以再分成一半等。而以后教分數(shù)的時又出現(xiàn)可以把一個面包分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等,前后沖突,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誤解。所以這里的小棒是一個最佳的材料。合理利用材料,能讓課堂顯得更真實有效,對學生思維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圓的周長》教學片斷一:教師讓學生準備了5角、1元硬幣和一個圓瓶蓋子以及相關的學習材料,如尺子、細繩等。
師:同學們,請發(fā)揮你們的創(chuàng)造性,小組合作測量圓的周長。(學生小組合作,教師巡回指導)師: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組的測量經(jīng)過?
生:我們組測量了1元硬幣。它的周長是8厘米,直徑是2.5厘米。方法是用一根繩子纏繞硬幣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繩子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直徑直接在硬幣上量。(邊演示邊匯報)
生:我們組測量了5角,我們是先在5角錢的邊上劃個點,把它放在尺上對準0開始滾,滾一圈后,小點在7厘米這個位置,我們就認為它的周長是6.5厘米,直徑我們是用尺直接測量是2厘米。
生:我們測量了圓瓶蓋子的周長……
師:其實,你們都應用了滾動法或繞圈法來測量圓的周長?,F(xiàn)在請你算一算,周長和直徑會有什么關系?
《圓的周長》教學片斷二:教師讓學生準備了1角、5角、1元硬幣和一個圓瓶蓋子以及相關的學習材料,如尺子、細繩等,自己向學生提供了一些存有圓形圖案的物件,還有若干個由軟布做成的相同的圓。
師: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工具,選2個以上圓物體分別測量直徑和周長,把數(shù)據(jù)填在觀察記錄單上。(學生小組合作)
師:誰先來發(fā)表觀察記錄?可以說說實驗過程中碰到的困難。
生:我們測量了5角硬幣和塑料杯蓋子,我們把這兩個物體放在尺旁滾動,一下子就測量出了1元硬幣和5角硬幣的周長和直徑……
生:我們測量了1元硬幣和圓形的布。1元硬幣的測量方式跟其他組一樣,在測量圓形布時,因為很軟,我們把它對折2次,然后用細繩沿邊繞,再用尺量是1.5厘米,圓形布周長是6厘米。師:你們真會想辦法。生:我們從測量1元硬幣和5角硬幣中明白了一點,就是直徑越長,周長也越長,說不定他們有關系。我們把周長除以直徑,發(fā)現(xiàn)商差不多大約是3.2。我們用尺量出圓形布直徑是3厘米,3乘3.2得9.6。這個圓形布周長大約是9.6厘米。兩位老師都利用了可操作材料讓學生動手參與學習過程,但兩者提供的不同材料牽制了學生不同的探索深度。片段一準備的圓都用硬質材料制成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得出周長的方法無非是滾動或繞繩測量兩種,缺乏對問題的深究。片斷二前三種硬質材料做的圓用滾動或繞繩的方法測出,但軟布剪的圓用此法有局限性,怎么辦?自然誘發(fā)了學生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欲望。通過交流討論,用折疊法,先量出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周長,再推算出整個周長。有的小組在碰到軟布測量的困難后想到了利用已知的數(shù)據(jù),推測后計算圓的周長。這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在合作與交流中輕松達成,整個活動充滿探索性、挑戰(zhàn)性。材料準備充分恰當,使環(huán)節(jié)銜接不著痕跡,教學水到渠成。為師者,不能圖己一時之便而錯失訓練學生積極思維的機會。
課堂教學呼喚有效!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更是一種價值追求!讓我們不懈追求最終達到教得有效,學得愉快,使新課程數(shù)學教學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