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在特殊兒童治療康復中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本文探討了音樂治療對于特殊兒童的意義與作用、特殊兒童音樂治療的內容及音樂治療的方式。
特殊兒童音樂治療作用內容方式音樂治療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y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是音樂的作用在傳統的藝術欣賞和審美領域之外的應用和發(fā)展。音樂治療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療法,它是一個科學的系統治療過程。美國音樂治療協會調查發(fā)現音樂治療可干預多種兒童疾癥,如發(fā)展障礙、行為障礙、情緒困擾、自閉癥,學習困難等。根據2000年11月1日我國進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殘疾兒童總數為982萬。研究和發(fā)展音樂治療理論與方法對于特殊兒童的康復與改善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一、音樂治療對于特殊兒童的意義與作用
1.促進大腦發(fā)展,提高智能水平
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中間由兩億多條神經纖維相聯系。左半腦主要掌管分析性思維活動,如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右半腦則主要負責綜合性思維活動,如音樂、美術、情感等工作。但它們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只有兩個半球機能同時高度發(fā)展并協作工作的情況下,大腦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整體功能。特殊兒童大都在語言、認知、計算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致使他們在情感、情緒方面出現障礙。因此,利用音樂活動來開發(fā)他們的右腦,讓特殊兒童直接參與音樂訓練,挖掘右腦的潛能,以代償性思維活動來提高他們的直觀力、想象力。同時,人在從事不同的音樂活動時,大腦的各個不同中樞所接受的刺激量是不同的,豐富和全面的音樂訓練使大腦各部分都有機會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tài)中,使大腦的各個中樞都獲得發(fā)展。抓住兒童期這一大腦生長發(fā)育最快的階段,對特殊兒童進行音樂治療將大幅度的促進大腦的發(fā)展,提高特殊兒童的智能水平。
2.提高運動能力,增強身體的協調性
兒童期是人的身體發(fā)展最迅速的階段之一,運動對于處在這一時期中的兒童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與身體運動聯系緊密的音樂活動在兒童的成長中也就有了極高的價值。特殊兒童常常會出現身體機能差、運動能力弱、協調性差的問題。音樂治療可以幫助他們改善這一狀況,通過音樂的刺激誘發(fā)特殊兒童的身體律動來調節(jié)運動能力。比如在進行韻律動作活動和樂器演奏活動中,兒童可以鍛煉身體各相應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韌帶,提高神經系統反應的速度和協調能力,增強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即使是歌唱活動也能對發(fā)音器官、共鳴器官和呼吸器官的發(fā)育完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應有意識的利用音樂活動來促進兒童的身體發(fā)展,提高特殊兒童的運動能力,增強身體的協調性。
3.增進心理健康發(fā)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特殊兒童由于身心障礙,使他們不愿或不能與人交往。他們膽怯、缺乏自信,害怕陌生環(huán)境,情緒波動不定,常常煩躁不安,具有攻擊性。而音樂則可以創(chuàng)造出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使特殊兒童精神放松,自然面對。特殊兒童和正常兒童一樣,當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會不自覺地隨著音樂節(jié)奏扭動起來。在音樂的激發(fā)下,他們可以將內心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情緒通過外化的行為進行抒發(fā)和宣泄,在放松、自如的環(huán)境下接受刺激并作出反應,逐漸使情緒趨于穩(wěn)定,情感變得豐富,從而進一步增進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特殊兒童音樂治療的內容與方式
1.進感知與運動的音樂治療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對于兒童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特殊兒童大多大腦神經系統活動功能明顯不足,感知覺分化不夠,建立精確地條件反射比較困難。因此,對于特殊兒童進行音樂治療首先要對其的感知覺給予訓練。在治療中,運用全身或局部的音樂治療活動,刺激、調動特殊兒童各感覺器官的感覺,通過視、聽、運動、觸摸收獲豐富的感覺經驗,提高感知水平;在走、跑、跳等韻律活動中訓練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反應與平衡能力、速度與靈活性、力量與控制力;在各種伴隨音樂進行的動作表演活動和樂器演奏活動中鍛煉身體各相應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韌帶,提高神經系統反應的速度和協調性。
2.促進語言與溝通的音樂治療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方法與途徑。語言上的障礙往往會影響到思維、認知的發(fā)展,從而造成其他方面的障礙。特殊兒童在語言方面常伴有語言少,內容狹窄,句法簡單、貧乏等障礙。在音樂治療中,采用念、唱歌謠、童謠、兒歌的方式,與音樂中的節(jié)奏、力度、音高、速度、音色、音調等結合,訓練特殊兒童的語言能力及溝通能力,并加入手勢語言、面部語言、體態(tài)語言等動作激發(fā)特殊兒童語言訓練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參與性。同時,還可增加吹奏樂器的訓練來輔助解決兒童在語言訓練中的呼吸問題。
3.促進注意力與認知的音樂治療
注意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的準備狀態(tài)。因此,注意力又被人們稱為心靈的門戶。特殊兒童通常在注意力集中、聽覺捕獲相關信息、聽從指導及目光對視等能力方面有所缺失。在音樂治療中,可以通過有目的的設計一些音樂活動、音樂游戲反復刺激特殊兒童的視、聽感覺,提高他們記憶的速度及能力,再經過反復識記、回憶和鞏固引導其的無意注意逐漸向有意注意發(fā)展。還可訓練特殊兒童在音樂活動中聽到音樂指令后作出相應的反應,用節(jié)奏訓練加強特殊兒童大腦中樞神經對身體的調控,提高肌肉精細動作能力,增強、恢復大腦的記憶、注意、認知等功能。
4.促進情感與社會適應能力的音樂治療
兒童時期是個人情感由低向高級逐步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隨著年齡地增長,兒童的社會交往范圍不斷擴大,情感體驗日趨豐富與復雜。特殊兒童也不例外,但是他們的情感自我調節(jié)能力卻發(fā)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導致其在心理、溝通、日常生活、社會適應性方面出現障礙。音樂治療中開展富有情感性的音樂活動對特殊兒童的情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接觸各種音樂作品、參加各種音樂活動,逐步體驗愛、溫柔、同情、自豪等情感,懂得憎惡丑惡、追求美善。安排一些集體音樂活動,讓特殊兒童感受到尊重與被尊重、領導與服從、與人合作與共享,促進他們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并且,在音樂活動中融入特殊兒童日常生活的場景,讓他們在音樂活動中學習、強化生活自理、行為習慣,以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迄今為止,音樂治療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在特殊兒童康復治療中的作用和方法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治療效果也需要通過臨床療效來驗證。但運用音樂對特殊兒童進行康復治療是特殊兒童康復中的新方法、新趨勢,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與認可,這也是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張鴻懿.音樂治療學基礎[M].北京:中國電子音像出版社,2000.
[2]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3]張鴻懿.兒童智力障礙的音樂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4]顧定倩.特殊教育導論[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