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星云大師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名叫江都的小鎮(zhèn),原名李國深。星云大師說,他最感激的是父母的生養(yǎng),不但給了他一個健康的身體,最重要的是給了影響他一生的性格。他說:“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喜歡苦惱的孩子。”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對于因果、忠義的道理了然于心。他至今還記得和母親的對話:“母親,您的衣服破了。”母親回答:“不是破,是布不夠?!睙o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母親的心態(tài)總是很樂觀。
1937年,星云大師的父親外出謀生,此后兩年杳無音信,生死未卜,憂心忡忡的母親帶他去南京打聽父親的下落。路上,他偶遇南京棲霞寺的知客師,知客師隨口問道:“你是否愿意做和尚?”他憑直覺答了句“愿意”。“不到半個小時,棲霞寺住持志開上人派人來找我。‘聽說你要出家,就拜我做師父好嗎?’我信口說出‘好’。一句承諾,我就信守了一生?!?/p>
1939年春天,12歲的星云大師在南京棲霞寺剃度出家。在度過了7年歲月后,又去常州天寧寺做了行單(苦工)。不久又轉到鎮(zhèn)江焦山佛學院。20歲時,他離開焦山佛學院,結束學習生涯。他先到了宜興白塔山大覺寺,在白塔國民小學服務不到兩年,之后又到南京華藏寺,參加同學們發(fā)起的佛教革新運動。然而時局動蕩,內戰(zhàn)開始,已經不容他有所作為?!耙虼?,在得到家?guī)煹脑试S后,我?guī)ьI70余名青年同道,以參加僧侶救護隊的名義,渡海來到了臺灣?!?/p>
1953年春天,星云大師開始了人生中第一個關鍵時期,他在宜蘭念佛會成立青年團體,開辦文藝社、歌詠隊、補習班、讀書會,吸引許多青年來學佛。這段“弘法時期”也并非一帆風順,因為臺灣當局不準佛教人士到學校講演。“最棘手的是與警察捉迷藏?!?/p>
他說,另一件煩惱事就是各種應酬。“每次開會,人家要我參加,如果我不出席,他們會說我不跟他們合作。此外,經常有人請客,一人請客,相繼就有多人回請,常常一連十天半月沒有回寺吃飯。如果婉拒,他們就說‘你看不起我’?!?/p>
星云大師覺得如此下去,終非久遠之計,他開始考慮“定居”高雄。
在高雄,星云大師選擇了佛光山?!昂貌蝗菀渍业揭粋€窮的地方、苦的地方、不值錢的地方,沒有人要,沒有人跟我爭,我終于可以來發(fā)揮了?!?/p>
1967年5月16日,佛光山開山建設。此時星云大師正好40歲。他最初是想設立佛教學院,為佛教培養(yǎng)弘法人才。后因發(fā)展需要,除了安頓僧侶外,還創(chuàng)辦了各種佛教事業(yè)。星云大師在自己衣食無著的情況下,籌辦大專佛學夏令營;在開山建寺萬般辛苦的情況下,設立普門高中、西來大學、南華大學和佛光大學,“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
此后,星云大師就這樣在主管的位置上,忙碌了整整18年。
1986年,當佛光山的硬件建設和弘法事業(yè)稍具規(guī)模時,他宣布退位。后來,他曾說:“我的退位是希望對‘世代交替’的傳承做個示范。那年我59歲,正在身強體壯的時候,外界一時不明所以。其實我在佛門里,自懂事以來,就決心不擔任住持,也不做行政事務僧。我自認為應該以弘法為職,所以對文化教育樂此不疲。”
如今的星云大師可謂“無官一身輕”。的確,他不用管事,因為他已經管住了僧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