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窗夢語》中記載了明朝御史張瀚的一個故事。張瀚初任御史參見都臺王廷相時,王給他講述了一樁見聞:昨日乘轎進(jìn)城遇雨,有個穿新鞋的轎夫初時還擇地而行,怕弄臟了新鞋。進(jìn)城后,泥濘漸多,一不小心踩進(jìn)水中,便“不復(fù)顧惜”了。王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那天讀著轎夫穿新鞋遇雨的故事,真的為王廷相的所想所思所述叫好,更為張瀚御史的“終身不敢忘”的“慎一”叫好。是的,警示之語告誡世人,萬物之發(fā)端必于“一”,故必須理性對待“一”。然而,當(dāng)我最近又一次走進(jìn)淮安的鍋鐵巷后,想起這個巷子的來歷時,卻又生出了另一種感悟。
從倉橋向北幾步就是鍋鐵巷,它大約有三四百米長。這個巷子是因為山陽縣令偷鍋、放鍋而得名。
傳說有一位山陽縣令剛剛上任不久,就接受了一位財主的宴請,喝醉以后竟被帶進(jìn)了窯子。第二天,當(dāng)縣令清醒過來的時候,懊悔不已。他覺得除了做人的原則被玷污,人格也受到了奸污。于是他對自己耿耿于懷,兩個“我”之間開始了爭斗和較量。最終,自尊自重的“我”,戰(zhàn)勝了隨波逐流的“我”。他下決心“不二”,而不是“不復(fù)顧惜”。于是他每夜為百姓打更巡邏,每天天不黑就離開住所。這樣做一是回避晚宴,二是懲罰自己,警戒自己。他巡邏時,走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巡查了千家萬戶,若發(fā)現(xiàn)哪家的門沒有關(guān)好或者安全方面有漏洞,他必解決后方離開。不過他有一個特別舉措,就是要將這家的鍋提走以示警誡,而且提鍋后就將鍋存放在靠近縣衙(縣衙在縣東街)的巷子里。因為他一直不能原諒自己的一次過錯,就一直與自己過不去,因而就一直堅持著巡邏,所以,在他任期的淮安城里始終是路不拾遺……
傳說盡管帶有幾分荒誕,但卻告訴我們,弄臟鞋雖與第一次有關(guān),但徹底弄臟鞋的并非是第一次,而是“不復(fù)顧惜”的若干個“二”次。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