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92年的扈曉靜,是上海市市東醫(yī)院營口分院的一名護士。她出生后8天被親生父母遺棄,是后來和她相依為命的養(yǎng)母收養(yǎng)了她,使她從小有了溫馨的母愛。不幸的是,養(yǎng)母在她9歲那年就身患重病臥床不起。從此,懂事孝順的扈曉靜,一邊上學,一邊用稚嫩的肩頭挑起照料媽媽的重擔,直到12年后媽媽辭世……
媽媽彌留之際,依依不舍地攥著女兒的手
在媽媽生命的最后兩年,睡慣了沙發(fā)和地板的扈曉靜,開始睡回媽媽的床上。她抱著媽媽,“拼命記住這個感覺。抱一次就少一次了?!彼f,“我必須記住這個感覺?!?/p>
用旁人的眼光看,扈曉靜從9歲起就告別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為了照顧媽媽,她放棄了玩耍,放棄了雙休日,也放棄了一切業(yè)余愛好。直到12年后媽媽離世當天,她還放棄了一場準備多時的職業(yè)考試。
但扈曉靜不愿談論“得失”。在她看來,簡單的標準并不能衡量一切?!拔业玫降臇|西,別人可能根本無法想象?!?/p>
2013年5月17日,媽媽的生命體征突現(xiàn)異常。就在之前一周,母女倆相依為命的故事剛剛被公眾知曉,各界援助正在撲面而來——醫(yī)院同事第一時間自發(fā)捐款;滬上名醫(yī)趕來支招;在家臥床12年的媽媽,也離開家里的床,住進了扈曉靜工作的市東醫(yī)院營口分院。
已經(jīng)當了一年護士的扈曉靜,早已知道媽媽的病情意味著什么。但這一天仍令她猝不及防。她本打算當天考完試去買草莓和酸奶,這是媽媽前夜提出想吃的。但最終,這成了遺憾。
5月17日下午5點,媽媽被送進重癥監(jiān)護室。彌留之際的她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嘴里不停地喊著“靜靜,靜靜”,眼神依依不舍地追逐著女兒,緊緊攥著女兒的手,一刻都不肯松開。
醫(yī)務人員破例讓扈曉靜穿上工作服,以護士的身份陪伴媽媽走完最后一程。這個離別之夜,誰都看得出扈曉靜的痛苦。
“此時此刻,見慣了人間生離死別的醫(yī)生護士,都被她們母女之間深深的眷戀之情觸動,無不為之動容,淚眼婆娑。”扈曉靜的同事朱崢燕回憶說。出乎同事們意料,扈曉靜料理完媽媽的后事,回到單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大家捐來的善款原封不動地退還給醫(yī)院。扈曉靜告訴大家:“如果媽媽在,她也會讓我這么做?!?/p>
身為血透科護士的扈曉靜,不愿將悲傷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她像平時一樣忙碌,直到下班脫下護士服,她才感到生活中“被抽去了一塊東西”。
“以前工作再累,想到家里媽媽還躺在床上,就覺得很踏實。現(xiàn)在再想到家里,家里沒有人了……”扈曉靜不是一個愛哭的女孩,但這個時候,她止不住自己的眼淚。
10平方米斗室里的母女深情
上海楊浦老城區(qū),那間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是扈曉靜母女的家。這里沒有陽臺,沒有衛(wèi)生間,沒有獨用廚房,沒有像樣的家具。很長時間,母女兩人的生活,就靠媽媽微薄的病休工資維持。
扈曉靜9歲之前,也曾有快樂的童年。盡管爸爸常年不在家,但媽媽總是能讓這個小家充滿溫馨。媽媽在一個單位的食堂上班,在將女兒從幼兒園接回家的路上,她會給女兒買零食和洋娃娃。有時周六帶女兒到單位上班,她會在饅頭出籠時,拿一個塞在女兒手里。“那個味道,香!”扈曉靜至今回味饅頭的味道。
扈曉靜后來才知道,媽媽那時已經(jīng)落下了病根。2001年,日趨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終于使媽媽臥床不起,持家的重任一下壓到9歲的扈曉靜的肩上。扈曉靜在床邊放了一臺電磁爐,“放一勺糖,放一勺鹽”,她在媽媽的口授下,燒出了第一頓飯。
扈曉靜沒有想到,這種圍著一張床轉(zhuǎn)的生活,會持續(xù)整整12年:早晨起來先做早飯,喂媽媽吃完后匆匆去上學;中午放學回家做午飯,然后給媽媽喂飯;下午放學回家,燒飯、做家務、照料媽媽;半夜時分,她還要起來為媽媽翻身、按摩……
媽媽除了躺在床上,與過去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她依舊疼愛扈曉靜,偶爾也會著急,像其他媽媽那樣與女兒拌幾句嘴。母女兩人說話并不多,卻會用眼神和微笑傳遞默契。
母女倆最喜歡的事情是一起看電視,最愛看的是美食節(jié)目。“她一邊看,一邊說這個我要吃,那個我也要吃。”扈曉靜回憶,見到美食,媽媽完全不像病人,“眼睛都發(fā)亮了”。
即便在旁人開始用特殊目光看待這個家庭時,扈曉靜依然覺得,生活并沒有太大的特別。艱苦的生活并不意味著苦澀。媽媽常常與自己開玩笑,甚至也會與其他父母一樣,逗女兒說:“你是我路邊撿來的?!?/p>
至親至愛的母女倆其實沒有血緣關系
扈曉靜10歲那年,一位好事的鄰居告訴她,她不是媽媽親生的。年幼的扈曉靜以為這是一個玩笑?!暗谝环磻遣豢赡馨。』丶椅覇枊寢?,我不是你親生的嗎?她脫口而出:‘瞎講!’”很多年后,扈曉靜回憶起當天媽媽的反應,才意識到其中的微妙情緒,“那一晚,她是不是很害怕?”
流言不斷地傳入母女倆的耳朵,直至媽媽招架不住。許多天后,再度提出同一個問題的扈曉靜,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媽媽告訴她,她是自己上班路上發(fā)現(xiàn)的,抱回來時身上還有出生證,但被媽媽燒了。媽媽本不想讓女兒知道,為的是不讓女兒從小有自卑感。
知道實情的那一刻,扈曉靜哭了,她“突然有一種失落感”,并且怨恨那位鄰居為什么要告訴她這些。但漸漸地,她又開始釋懷。有好心的鄰居告訴她,她小時候斜頸,媽媽四處奔波求醫(yī)問藥。在生活中,媽媽待她跟親生的沒兩樣。
更讓扈曉靜覺得如有天意的是,自己與媽媽的生日相差8天,而她恰恰是出生8天后遭到遺棄。也就是說,媽媽是在1992年35歲生日那天抱養(yǎng)了她。扈曉靜意識到,這就是母女間的緣分。
后來,媽媽對扈曉靜講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媽媽的童年并不幸福,常常遭到自己母親的打罵。講到這些,媽媽忍不住抹淚。在扈曉靜的記憶里,這是媽媽少有的流淚時刻。但傷心過后,媽媽依然會給外婆打電話噓寒問暖,她告訴扈曉靜:“無論如何,這是自己的媽媽。”
扈曉靜不再抱怨那位好事的鄰居,不再抱怨生活,也不抱怨不在家的爸爸?!八]有拋棄我們。他只是不懂如何去照顧媽媽?!彼M饨绮灰^多揣測她的父親,故事并沒有想象中簡單。她只想做好自己,把媽媽照顧好,這就夠了。
媽媽的床頭,被扈曉靜貼了兩張小狗的萌照。狗是扈曉靜的鐘愛之物,“我想養(yǎng)狗,可是養(yǎng)狗需要精力和財力,現(xiàn)在我可養(yǎng)不起?!彼f。
2013年春節(jié)前后,扈曉靜花了近一個月時間,用一塊塊木條粘成了一個“溫馨小屋”的模型。小屋的色調(diào)是粉紅色,里面有歐式茶幾,有梳妝臺,還有扈曉靜最喜歡的鋼琴。小屋模型做成那天,她喜滋滋地拿給媽媽看:“是不是很神奇?”媽媽笑了。這是媽媽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扈曉靜感受得到媽媽的幸福。“我知道她很幸福,我也很幸福,我們之間沒有遺憾?!?/p>
也是在這個春節(jié),媽媽第一次跟扈曉靜談起了未來。女兒已經(jīng)做了護士,并且工作表現(xiàn)有口皆碑,這足以讓當媽的放心。媽媽眼下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女兒早日找到可靠的另一半,擁有自己的幸福生活。這也是扈曉靜的愿望。
2013年9月26日,已被評上“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的扈曉靜,受邀前往北京。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出遠門。她給自己化了淡妝,穿上一身紅色連衣裙和唯一一雙高跟鞋,帶上粉綠色手提包,“都是網(wǎng)上買的,便宜,但挺好看”。在北京,她第一次接觸到幾位同行的“模范長輩”?!拔矣X得他們都很不容易,也都很幸福?!膘钑造o講起幾個難忘的長輩,“都是簡單的事情,但他們能堅持。能堅持的人,都是有信念的。”
她的孝心和堅持感動無數(shù)網(wǎng)友
生活在清貧之家的扈曉靜,從9歲起無微不至照顧病母12年的故事,感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
@Angus-GaGa:愛之初,源于養(yǎng)育之恩;愛之深,只為歲月有情。不必言論什么大愛無疆,因為所有的愛都是些點點滴滴。曉靜不偉大,但曉靜值得我們投向目光去注意!
@李_德元:順境難思想,逆境才求生。同理,富貴思犬馬,貧寒知孝心。90后的家長,尤其獨生子女家長,應該施之以愛時,又經(jīng)常讓孩子感受父母的艱辛,以滋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感恩之心,這才是大愛。
@索菲鶯:貼在90后身上“個性、叛逆、自我”的標簽,被行走于道德模范前線的90后改寫。她用愛和堅持為上海傳遞著正能量,這種自覺追求善良美德的力量,仍然是我們這座城市的主流——實現(xiàn)中國夢,青春勇?lián)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