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語文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和精神財富,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通過強化單元主題化閱讀教學,挖掘語文課程中的人文礦藏,幫助他們初步構筑思想體系和精神家園,不僅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其是根植于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沃土的小松樹,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出路,只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陽光雨露,定會茁壯成長,蔚然成林!
【關 鍵 詞】 主題閱讀;語文;初中;教學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長期的思想政治化傾向和應試目的,使其熱衷于宏大的主題和追求功利價值,背離了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掌握祖國語言文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使學生熱愛生命和自然的真正目的,從而使語文閱讀既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工具性特點,更沒有發(fā)揮出人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功能。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學科的?!痹诙嗄甑恼Z文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思考:如何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如何做到量質兼得,如何在閱讀中既注重興趣,又培養(yǎng)能力,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現文化的傳承等等。針對這一問題,筆者也和其他教師一樣,不斷嘗試用主題化的教學方式提升語文閱讀效果,現將筆者在閱讀主題化教學的嘗試作一簡要匯報:
一、主題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運用是新課標的內涵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罢n程總目標”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墩Z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二)主題閱讀教學是提升語文教學成效的有效途徑
“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從教材這一“例子”入手,通過傳授閱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最終實現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和正確的閱讀素養(yǎng),激發(fā)他們閱讀各種各類書籍的興趣,使語文教材成為通向課外閱讀和終身學習的橋梁。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陣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具有挖掘教材,重組教材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滲透相關的閱讀信息,以促發(fā)學生課外主動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的內容應作深入的解讀和挖掘,揣摩作者思想、文本內涵,提煉出相應的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圍繞主題,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與人物對話,與作者交流,獲得許多真切的感悟。然而僅僅通過一篇課文的學習來感悟課文所表達的主題,只能是蜻蜓點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感悟,只有借助于課后的主題閱讀,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教好課文這一“例子”,還要將這一“例子”放大,將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閱讀中。
二、主題閱讀教學的運用
結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教科書,膚淺地談談主題閱讀教學的運用。
(一)整體感知,把握主題
主題閱讀教學的意義在于引領學生有主題的讀書,使閱讀文本指向性更集中,目的性更鮮明,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教材的示范作用。主題目的性、指向性的高度,決定著閱讀效果的深度、廣度。通過主題閱讀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升閱讀技能,以達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閱讀目標。在本冊課文的6個學習主題中,即分別是:戰(zhàn)爭剪影、人間偉愛、古代建筑、自然奧妙、理想社會、地理風光。依據“整體性原則”,在教學“古代建筑”這一主題時,筆者把一個單元的文本為一個教學單位,把整個單元變成一個小系統,用“古代建筑”這個單元的藤,把《中國石拱橋》《橋之美》《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說“屏”》5篇課文串起來,向學生傳遞中國在古代建筑的全面性和輝煌性。這樣的課堂學習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閑敲碎打,而是一個主題式問題的糾結,把學生發(fā)散的思維最終集中于單元主題這一點上。這種閱讀,看似簡單,實則是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能理解文本內容,自覺檢驗讀書方法;是讓學生在涵泳精思后做最有價值的判斷、最有意義的篩選、最有個性的賞評。最終實現“得法于課內”的教學目標。
(二)以課為例,歸納學法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這要求我們“二度開發(fā)”教材。在強化語文課程單元主題化閱讀教學中,秉持“以篇為范例,授之以漁”的原則進行單元整合教學,通過對不同文體,同一主題文章的學習,歸納出一般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一篇”帶“多篇”,提高閱讀能力,掌握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在較短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使他們在不增加課業(yè)負擔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如在第五單元“理想社會”主題中,筆者以《桃花源記》為精讀課文,緊扣“研讀討論——質疑交流——賞析積累——遷移拓展——語言實踐”幾大環(huán)節(jié),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重視學生閱讀、感悟的過程,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在《桃花源記》的教學基礎上,引導學生對《陋室銘》《愛蓮說》《大道之行也》《杜甫詩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粗知文章大意”,通過學習《杜甫詩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讓學生感受到戰(zhàn)亂對人民造成的苦難,反襯了作者和當時人民對和平社會和向往;通過學習《陋室銘》和《愛蓮說》,引導學生對理想社會人格價值的追求和思考。
(三)內外結合,延伸拓展
新課程語文應是一種“大語文”,新課程語文課堂應是一種“大課堂”。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課程資源,有兩大核心組成部分:一塊是課堂文本資源,另一塊就是課外文本資源。課堂文本資源是單一的、有限的,要想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單靠課堂文本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量擴充課外讀物,增加課外閱讀量,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因此,在課外拓展中,我們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新穎內容和活潑有趣的形式,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去閱讀,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能得以進一步延伸,讓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外進一步拓展學習,深入探究,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進行課外拓展,說到底就是要把視線放在課堂外。教師要拓寬視野,放開手腳,不拘泥教材和教參教案,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的語文教育體系,形成大課堂、大課本、大語文、大教育的格局,同時要從小處著手,把握學生脈膊,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教學,做到重感知、會思考、少做題、多讀書、勤活動,有利于縮短教學時間,加快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語文能力,實現生本教育。
新課程語文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和精神財富,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通過強化單元主題化閱讀教學,挖掘語文課程中的人文礦藏,幫助他們初步構筑思想體系和精神家園,不僅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根植于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沃土的小松樹,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出路,只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陽光雨露,定會茁壯成長,蔚然成林!
【參考文獻】
[1] 朱偉娟. 初中語文單元主題化閱讀教學初探[J]. 考試周刊,2012(64).
[2] 王海彬. 淺談對“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認識[J]. 學周刊c版,2014(6).
[3] 李勇.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題理解探討[J]. 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