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因”字前,先看《管子·心術》中的因之論:“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紀萬物也。人者立于強,務于善,未于能,動于故者也。圣人無之;無之,則與物異矣。異則虛;虛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可以為天下始’。人迫于惡,則失其所好;怵于好,則忘其所惡,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惡’。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裼錈o為,去智與故’,言虛素也?!鋺撬O也,其動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感而后應,非所設也……心之中又有心……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闹隗w,君之位也……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人主者立于陰,陰者靜?!?/p>
看過《管子》可能會說,這不就是形名法術或形名應因之道嗎?不錯。但這只是從法治應用上去看。我知道大家對韓非子以后的秦法學沒有好感,但這不是秦法學而是齊法學。大家沒看到“無為之道、無益無損、非所設、處若無知、無為而制竅”這一條條描述,是關于心靈無意識的洞見嗎?我想,這是真正的帝王術。
這里關注過性的因果邏輯嗎?沒有。只關心形與名,靜與因,心與術。術是心靈之術,是靈魂之術,那個象征技藝的幾何規(guī)矩之工。這個“因”既不是因果的因,也不是原因的因,而是心靈形式或先驗形式的因,與認知和意識關系不大,但何以能形成認知與意識的重大關系?請看因之字源。
因字甲骨文已有,“因”字的金文,其外廓如箭頭。不要只看里面的“大”字形,其實金文里有時也像箭頭。兩個圖比較一下,自然能直觀解決。這不就是古代鑄箭頭的范嗎!然也?!耙颉本褪沁@土范中的“空箭頭”了?是的。這因是不是形?是不是無?是不是靜呢?當然是。
因也不只與虛以待物的范有關,也可能與箭頭形狀有關。如圖,頂上是秦國的箭頭,三棱呈流線形,據專家研究極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這會是秦何以統(tǒng)一中國的原因嗎?開句玩笑,說法雖有些過,但箭頭形狀影響箭的運動軌跡,影響射程,影響準確度是沒問題的。其實是空間形狀影響了時間形態(tài),是空間決定了時間。這“因”也只進入了線性及動態(tài),并沒進入生命。再讓大家看一張古書中的一幅圖。知道這是什么嗎?這是古人繪制馬、兔、鼠等動物不同形態(tài)的子宮圖。古人為何彰顯這樣的差別呢?不同子宮先天決定了不同動物的命?《管子》:“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攸曰,‘靜乃自得。’”這不就是生命中的靜因之道嗎!
或許你會問,人的子宮都是一樣的,為什么從子宮里跑出來的人個個不同呢?哦,物種之間的差別要比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大得多?;騿?,人與人的基因不是不同嗎?是,但我絕不會說古人已有基因論,我會說人更是文化的,各種文化基因對人的再塑力量不一定比生物基因小。漢字就是這樣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