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震中的父與子》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75-02
一、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積累文中關于父親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3.領悟作者抓住父親的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三)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描寫表現父親的了不起。
二、教學過程
(一)播放有關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視頻,導入課堂
1.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觀后感。
2.師:這是一對悲情母女的感人故事,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動走進另一個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與子。
3.教師引導學生從題目中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故事中主要人物。
【設計意圖】和諧的課文氛圍始于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課堂導入。課始,教師采用與本課題材相似的視頻,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詞。
洛杉磯 阿曼達 混亂 昔日 廢墟 瓦礫 爆炸 顫抖 疾步
(教師通過ppt播放“廢墟”“瓦礫”“爆炸”的畫面,重點指導書寫這幾個生字詞。)
2.檢查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情況。(在美國洛杉磯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中,父親安頓好妻子后不顧一切去救他的兒子,結果從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兒子的14個同學,父子倆終于團聚了。)教師讓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時,通過重點字詞的提示,讓學生把故事連接起來:事情是怎樣發(fā)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讓學生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師生初步交流閱讀感受。(預設:一對了不起的父子,一位偉大的、堅持不懈的父親……)
【設計意圖】預習是學生在課前獨立學習的機會,有效的課前預習能夠為教學課堂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授新課之前檢查學生對課文的預習情況,有助于了解學情,有利于在課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使學生的課前預習更高效。
(三)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1.初讀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初讀感受,提出疑問。教師可預設以下問題:(1)父親為什么堅持在余震中救兒子?(2)父親是怎樣救兒子的?(3)是什么信念支撐著父親不放棄尋找兒子?(4)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
2.了解學情,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
3.師:這節(jié)課先學習第1~12自然段,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了不起的父親。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敏銳地歸納整理出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的重點、難點問題,以此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
(四)品讀感悟
1.師:課文中有很多關于父親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請把相關的句子畫出來,做好旁批。
2.師引導學生交流讀書體會。
預設:
(1)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①師抓住有特色的語言,引導學生體會父親挖得艱難,從而感受父親執(zhí)著的信念和父親為救兒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難。
②比較句子,體會寫法。
A.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B.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為什么不直接寫“36小時”,而是從“8小時”寫起?——羅列時間,更能體現父親挖的時間之長、行動之艱難,有利于讀者感受父親的執(zhí)著和了不起。)
③師指導朗讀。
(2)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了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①作者為什么要對了不起的父親進行這樣的外貌描寫?(注重引導學生感受父親為了救兒子歷盡了艱辛和磨難,襯托出父親的了不起。)
②師創(chuàng)設情境分角色朗讀,以讀促思,讓學生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A.讓我們用讀記住這位父親光輝的形象。(男生讀)
B.讓我們用朗讀記住這永恒的畫面。(女生讀)
C.讓我們用朗讀記住這位了不起的父親。(全班讀)
(3)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他便埋頭接著挖。(通過關鍵詞“直直地”感受父親渴望得到好心人幫助的急切心情。)
(4)學生交流討論:好心人、消防員,警察都勸阻父親不要再挖了,是什么支撐著父親堅持挖下去?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父親?(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無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支撐著父親堅持挖。這是一個執(zhí)著的、了不起的、堅持不懈的、堅忍不拔的父親……)
【設計意圖】有效的課堂教學源于教師抓住了課文的重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達到“重點講夠,難點講透”的效果。教案以“父親的了不起”為主線,同時抓住“好心人勸阻父親離開”及“父親奮力挖掘38個小時”這兩個場景,放手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體會父親的偉大。
(五)遷移寫法
1.師:生活中還有很多讓我們?yōu)橹畡尤莸母改钢異?,例如?999年10月3日10時20分左右,在貴州麻嶺風景區(qū),正在運行的纜車突然墜毀,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難,在纜車墜落的一剎那間,車廂內來自南寧市的潘天麒、賀艷文夫婦,不約而同地將年僅兩歲半的兒子高高舉起。結果,這個名叫潘子灝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點輕傷,而他的雙親卻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在生和死的瞬間,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們用雙手把生的希望留給兒子,這就是人世間最偉大的父母之愛!
2.教師播放歌曲《天亮了》,讓學生在輕音樂中試著寫一段關于父母之愛的話。
【設計意圖】教學結合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再次讓學生感受到偉大的父母之愛。學生積累了情感,能夠聯系自己的父母,或是根據聽到的、看到的與父母有關的故事遷移到文章寫作中。
(六)總結課堂,升華情感
1.師引導學生暢談學習收獲。
2.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父親的了不起。有關兒子了不起的事跡,我們在下節(jié)課再繼續(xù)學習。
三、總結
本節(jié)課設計根據年段目標和本單元訓練的重點,并結合本課的重難點,遵循“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逐層落實的規(guī)律,使教學有方向、有目標、有效益。教師在課前明確任務,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通過“檢查預習+相機指導”的預習方式讓學生實現有效的預習效果。在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梳理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子”?學生因此有了目標意識、問題意識,從而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此外,教師還善于捕捉課堂生成資源,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作用,在課堂中堅決摒棄串講串問的教學弊病,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作用。學生通過找關鍵詞句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教師通過及時、有效的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使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自主閱讀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