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化學 合作學習
實踐 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28-01
為了打造高效優(yōu)質的化學課堂,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提升,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升;應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交流合作,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分散教學任務,促進合作學習開展
對于比較困難或者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內(nèi)容,當一個人之力無法完成,或完成有困難時,借助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促進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在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優(yōu)勢互補的策略,分散教學任務,促進合作學習方案的順利開展,進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總結初中化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分配小組,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開展“初中化學基礎知識黑板報”的設計。以小組的形式落實關于“氣體檢驗方法”“離子檢驗方法”“物質除雜”“化學之最”“有毒氣體”“氣體顏色”“固體顏色”“液體顏色”等專題的黑板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激勵每個學生完善自己的基礎知識,促進交流合作和深入研究,鼓勵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巧設情境教學,提高合作學習效率
情境教學是教與學有效結合的一種方式,這種教學方法,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和設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借助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合作學習效率。通過創(chuàng)設多媒體情境、實驗情境、生活情境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加強交流和溝通,促使學生深入探究知識和拓展知識,從而強化學習效率,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創(chuàng)設多媒體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展示Mg、Zn、Fe、Cu這四類物質與稀鹽酸反應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xiàn)象,并讓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注意實驗過程,了解和學習金屬化學性質的差異和區(qū)別,進一步展開對金屬活動性大小的學習;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塊銹蝕的Fe,將其帶到課堂上供給學生觀察,讓學生分析和思考,為什么鐵會銹蝕,應該從哪些方面防止鐵銹蝕呢?繼而促使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從鐵銹蝕的幾個方面入手開始分析,共同學習和總結。
三、合理搭配學習,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合理搭配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一個優(yōu)秀的合作小組,是懂得如何用人的。當然,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也需要給予學生鍛煉不足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智能。有效的合作小組,每個成員都各有分工、搭配學習、相互合作、共同進步,不是讓一個學生逞英雄,也不是讓學生搭配之后無從下手,而是在合理搭配之后,學生能夠在不斷努力和進取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溶解度》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與交流,實施實驗探究。有的學生知識比較豐富,善于規(guī)劃全局,就作為小組長帶頭策劃;有的學生操作細心,可以進行實驗操作;有的學生善于總結,可以進行實驗總結和分析等。通過合理搭配,有效交流,促進小組成員共同進步。
四、小組探討溝通,充分開發(fā)學生思維
合作學習法的核心是合作與交流,汲取他人的優(yōu)勢和長處,彌補自身的短處。通過有效的合作探究,完成共同的目標,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順利展開。分組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是順利完成素質教育要求的一種學習模式,為了培養(yǎng)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也為了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應用合作學習法,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深入分析,是現(xiàn)階段教育理念的最新需要。通過小組探究、合作與溝通,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發(fā)散思維,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實驗。每個小組4人,分別負責制取材料和儀器、收集裝置和方法、裝置安全監(jiān)測以及填寫實驗現(xiàn)象等。學生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二氧化碳通常采取什么制取方法?采取什么收集方法?這些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有什么聯(lián)系?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并根據(jù)理論知識落實實踐過程,最后總結經(jīng)驗。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小組內(nèi)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從而促進實驗的順利開展,也有效地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方法。
總之,在初中化學小組合作交流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化學學科的特殊性,重視化學教學過程中實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關注學生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采取合理的分散教學任務,巧設情境、搭配學習、小組探究,強化初中化學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的提升。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