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鳥的天堂》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73-02
一、學情分析
《鳥的天堂》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和他的朋友兩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四年級學生有了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能力、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和書寫能力等,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訓練,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課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正確讀寫“規(guī)律”“縫隙”“燦爛”“照耀”“靜寂”“應接不暇”等詞語。
2.朗讀課文中描寫大榕樹的部分,感受大榕樹的美,積累語言。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和寄情于景的表達方法。
4.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榕樹的美麗景象,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熱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學習描寫大榕樹的段落,體會榕樹“大”和“茂盛”的特點,理解“鳥的天堂”的含義。
2.學習作者描寫事物靜態(tài)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理解、體會描寫大榕樹的句子。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造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榕樹嗎?(課件出示大榕樹。讓學生用一句話夸一夸大榕樹。)廣東新會南部天馬河上有一棵大榕樹,這棵大榕樹長得很茂盛,很有生命力,它多像一座綠色的家園,又像一座綠色的天堂。今天我們跟隨巴金爺爺來到廣東新會市,走進這天堂般的大榕樹。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痹谡n堂開始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目睹美麗的大榕樹,并讓學生用一句話夸一夸大榕樹,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興趣。課堂在生動的情境中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情感距離,為后面的教學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初讀課文,指導預習,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接著檢查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指導學生讀好字音,如“樹干”“枝干”的“干”讀gàn,“不禁”的“禁”讀jìn,“興奮”讀xīng。重點指導學生會寫生字“耀”“隙”。
2.師: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學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中時間性的語句“我們吃過晚飯”“第二天”,然后抓住“傍晚靜態(tài)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兩部分來理解文章內容,再把這兩部分內容合起來得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小學中年級的教學要求,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表示時間性的詞語,以及在每個時間段里作者看到的景物,讓學生理清理解文章的思路,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課文的內容,這樣學生學會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自讀自悟,提出問題
1.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一邊讀一邊想,把自已難以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教師預測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天堂”是什么意思?在課文中指的是什么?
(2)課文是怎樣寫這棵大榕樹的?
(3)小鳥是怎樣在這個“鳥的天堂”里生活的?
(4)作者為什么說“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
(5)為什么作者的兩次所見所聞會不一樣?
2.引導學生梳理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1)課文是怎樣描寫大榕樹的?(2)小鳥是怎樣在這個“鳥的天堂”里生活的?(其余問題則相機處理)
【設計意圖】宋代學者朱熹說:“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讀書時要學會提出問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實施有效的激勵評價,使學生保持愉悅心理,感受到思維勞動的樂趣,學生就會在提問題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理解、感悟、探究、解決問題
1.默讀課文第5~9自然段。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課文是怎樣描寫大榕樹的”,讓學生用批注閱讀法帶著問題去思考,邊讀邊在重點詞句的旁邊寫上自己的閱讀感受。
2.學生交流匯報學習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具體語句來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在理解中體會大榕樹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
(1)出示句子:“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shù)目不可計數(shù)。”(教師播放課件,讓學生觀察大榕樹)
①師:理解“一株”在這里指什么。
②師:第一個“真”指什么(本來的),第二個“真”又指什么(確確實實)“不可計數(shù)”是什么意思。“不可計數(shù)”可以換成什么詞?(數(shù)不勝數(shù)、成千上萬)
(2)出示句子:“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p>
教師先讓學生找出描寫枝干的數(shù)目不可計數(shù)的句子,再讓學生體會“臥”字仿佛讓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出示這棵榕樹的有關資料,讓學生結合上下文體會榕樹的大。
(3)教師出示第八自然段句子“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這美麗的南國的樹!”(課件展示圖片)
①理解“簇”字,感受大榕樹的樹葉很茂盛;理解詞語“顫動”的意思是抖動。
②比較句子:
a.“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b.“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p>
師:第二個句子去掉“似乎”后意思還和第一個句子一樣嗎?(不一樣,去掉了就變成真的一樣,就不是作者要的那種帶有神秘的,使人捉摸不透又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感覺。)
(4)學生討論交流:巴金爺爺說是“顫動”,如果動了,可能是什么在動?(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感受到榕樹的勃勃生機)
(5)讓學生用一個詞語給大榕樹命名。(綠色的海洋、生命的贊歌、綠之樹、綠色的生命樹)
【設計意圖】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自主閱讀,經(jīng)歷了學習的過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通過品讀、理解、感悟,體會到榕樹的茂盛,為鳥兒提供自由自在的生活空間和環(huán)境。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并背誦積累好句好段。
學生一步步感悟大榕樹的大、美、茂盛時,再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感悟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并積累好句好段。
4.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教師結合板書讓學生學習作者描寫大榕樹的寫作方法。(課文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大榕樹,抓住了大榕樹的樹干、樹根的數(shù)量、顏色,寫出了榕樹茂盛的靜態(tài)美)
【設計意圖】這部分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在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感悟,強化字詞句教學,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一教學設計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達到小學中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
(五)設計練習,遷移方法,讀寫結合
教師指導學生仿照課文寫一處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
(六)總結、拓展、積累,升華感情
1.教師引導學生談談學習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
2.學生背誦、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3.師:作者說“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他的想法是對的嗎?小鳥又是怎樣在這個“天堂”里生活的?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
【教學總結】本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給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認真讀書、提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從學情出發(fā),順學而教,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交流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課文是怎樣描寫大榕樹的”。在解決問題時,教師讓學生潛心會文,有感情地朗讀,加上相機點撥,使學生在課堂中拓展思維,實現(xiàn)了課堂中師生、生生、文本的對話。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大榕樹的美麗、枝葉茂盛,還感受到南國風光的美好,使情感得到升華。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