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比較是歷史課堂教學中識記、掌握和理解知識的重要方法。比較教學法可以促進學生加深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促進學生對同一時空不同國家歷史發(fā)展現狀作橫向對比,因此,比較教學法是中職歷史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對**中職學校歷史課堂的動態(tài)觀察,探究教師在運用比較教學法過程中的困境,并提出運用比較教學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比較教學法 中職教育 歷史課堂教學
一、比較教學法的內涵
比較教學法是指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同時向學生呈現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內容,并使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辨別兩個事物間的相同屬性和不同特征。語文比較教學法的主要形式包括類比、對比、衡比和縱比。類比是指教師向學生呈現相似的學習資料,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對比是指教師向學生呈現對立的學習資料,通過正反分析,凸顯對立事物的特征;橫比是指教師向學生呈現同一時間內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在各個方面的狀況和矛盾,進行比較;縱比是指教師向學生呈現不同時間段內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在各個方面的狀況和矛盾,進行比較。
二、中職歷史教學中比較教學法運用的現狀
比較教學法不同于新課程背景下的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是從無到有的一個引進和使用過程。中職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無意識和有意識的方式都在使用比較教學法,筆者站在比較教學法理論的角度,指導教師有效地使用比較教學法。因此,調查教師應用比較教學法的現狀就成為本研究的必要之舉。
(一)研究對象的介紹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處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一所中職院校。該學校位于**市**縣**鎮(zhèn),距離市區(qū)7公里。該?,F有教職工101名,其中一線歷史教師為12名,學歷均為大學本科,4名教師教學經驗在5年以上,5名教學經驗在3~5年,3名為應屆畢業(yè)生。在校學生數為1500余人,職一、職二和職三每個年級歷史教學班級為8個,8個班級按成績搭配劃分,為平行班級。
(二)研究過程的介紹
本次研究以訪談法和觀察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訪談法對全校12名教師進行團體訪談,訪談分為3組6次,每組由四名教師組成,訪談內容包括對比較教學法的認識及觀察教學課堂后的自我評級和認識;采用觀察法對各班級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教學觀察,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比較教學法運用的頻率、程度和有效性。該校一名歷史教師帶兩個自然班,本研究采取每個班級隨機觀察一次教學(即一位教師兩次教學),對24次教學按照比較教學法的使用頻率、使用程度和比較聯想教學法的有效性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三、中職歷史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法存在的問題
(一)對比較法的內涵認識不足
比較教學法的運用與教師對比較教學法的理解密切相關,但是在對該校歷史教師進行團體訪談后發(fā)現,教師對比較教學法的認識存在片面性。首先表現為使用范圍狹窄化。教師對于比較教學法在歷史學科內容的運用上存在褊狹認識,普遍認為比較法運用于同一內容的對比。職二的一名教師在訪談中談到,比較教學法就是對相同類型教學內容的對比,比如在學習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的政治制度時,使用表格的方式,從國家元首稱謂、元首產生方式、國家元首有無實權、元首任期、國家權力中心、政府產生方式、政府首腦的維度進行對比,使用這樣的表格比較法,學生可以清晰明白各國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相似性和不同點,這種方式直觀而且有助于學生記憶。當被問到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地方可以使用比較法時,教師以搖頭否定。一個教師提到,比較教學法在教學中不是必須使用的,也并沒有表現出比其他內容展示方法更優(yōu)的地方。
(二)比較教學法運用得較隨意
對在歷史教學活動中,你是怎樣運用比較教學法開展教學的,經過對教師們的深度訪談發(fā)現,教師對比較法的運用存在隨意性的特征,一般在課前并沒有針對相關內容進行設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性使用。一個教師很鮮明地提出,比較教學法是一種思維方式,思維的進展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不斷開展和學生思維的思考情況進行設計,具有動態(tài)性特征,不應該事先設計,也不可能事先設計。一個教師以資本主義的萌芽為例,在講到明清時期勞動力的種類和方式雇有常主和無主雇時,原先設計是通過分析材料得出認識,但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并沒有將已有知識建立表象認識,以裝修公司的員工和路邊的臨時修理工作類比,進行講述,可是這個方法事先無法設計。這樣缺乏目的的指導,缺乏對學生比較過程的監(jiān)督和引導,缺乏對比較法使用的評價,使得比較教學法并沒有成為有效指導教師開展教學的理論和方法。
四、有效開展比較教學法的策略
(一)組織教師學習比較教學法
教師使用比較教學法的頻率很高,在24次課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每節(jié)課平均有三次使用比較教學法,這與訪談中教師對比較教學法的認識形成反差。教師對比較教學法的不系統認識,導致使用比較教學法的隨意性和課堂教學的低效性。因此,教師加強比較教學法的系統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包括比較教學法的內涵、種類、使用技巧和比較教學法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等,并將課堂教學與理論學習相結合,課堂反思與理論學習相促進,即每周組織教師學習一次比較教學法,然后教師在下周組織一次比較教學課堂或者片斷,教師觀摩后,進行評價,作為下次學習的素材。
(二)精心設計比較教學法
比較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之前,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容精心設計,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在文章的哪些內容上使用比較想教學法。例如,在教學農耕經濟城市相關內容前,設計兩處比較,首先是宋之前市的發(fā)展和宋之后市的發(fā)展的總體比較,從時間、地點、管理和城市功能四個維度比較,其次是考慮到宋代以后市的發(fā)展是以汴京為例,展示方式是清明上河圖,但是由于縮放比例的關系,學生不能夠形成整體感知,與學生所在的城市類比,加深學生的理解;第二,比較的具體呈現過程,比較的呈現可以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引導問題,可以是學生思考的維度對比,可以事先提供比較維度,也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尋找比較維度,可以是在新知識的講解中,也可以在舊知識的控股中,這些都要事先設計,通過比較方式的組合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第三,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比較標準和內容。比較法的使用一方面使知識的展示更明確和直觀,另一方面為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搭建支架。這些都需要對學生的思考進行預設,通過預設進行方法引導的設計。
(三)比較教學法需要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先前知識相聯系
比較教學法的目標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新內容,而聯系學生的先前知識則是有效學習新內容的前提條件。比較法的設計要圍繞新的課程內容展開;比較教學法要以學生的先前知識為基礎。例如,學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外國古代政治制度后,組織學生進行中外政治制度的對比研究,學生的已有知識是對中外政治制度的獨立認識,教師需要在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制度對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影響。
綜上所述,比較教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頻率很高,但是效度不高,我們要加強對比較教學法的系統學習,結合學生的先前知識和發(fā)展水平精心設計。
參考文獻:
[1]李運模.比較教學法論略[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3:125-127.
[2]馬騁.比較教學法淺議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01:140-142.
[3]徐小燕.歷史比較教學法在綜合探究課中的運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