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追尋理想的教育,可謂竭忠盡智,然而卻難以擺脫“專制和功利”的教育魔咒。當我們靜下心來體味掙扎的痛苦時,常常會咒罵罪魁禍首——中國特色的“考試”。
一般而言,考試作為一種監(jiān)測手段,只產生分析的數(shù)據(jù),對教學質量本身并無任何價值,教學質量,由教師的日常教學累積而成。學校以“統(tǒng)考”的方式,監(jiān)督教師負責任地教學,同時甄別教師教學的“好”或“壞”,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方式,然而一定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我校的“一師一卷”,就是一種考試新方式的嘗試,從原來的學校教導處私密出卷、統(tǒng)一測試、匿名閱卷,以“科學”監(jiān)控教學質量,到現(xiàn)在的讓老師們在明白自己教學要義、清楚自己教學職責的基礎上各自出卷,出卷時做到明晰測試意圖、涵蓋關鍵素養(yǎng)、滲入“師本”特質,真正達成各明其職、各司其職,并為自己的教學行為負責。三年多的探索實踐歷程,重建了理想的教育生態(tài),我們更加堅信,“一師一卷”是教育評價的理性回歸。
重建教育的信任
“老師教、學校考”的傳統(tǒng)評價模式,更多的是對教師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一經(jīng)行政手段傳導給教師,往往會形成他們的心理防護和心理抵抗,漸漸地,教師也會對學校行政、學校管理產生不信任。久而久之,行政與教師相互對立,學校很可能會彌散著“互不信任”的負面文化。
今天,很多學校的教育問題的升級、教育事件的爆發(fā),究根到底是“互不信任”導致的“互不溝通”所引發(fā)的。沒有信任的教育、得不到信任的教師,這是一個正在發(fā)生著、而當事人又日漸麻木的話題。“一師一卷”把考試權還給老師,這種評價方式的理性回歸,正是基于學校對教師的信任,對教師教學的信任。我們相信每個教師都能對自己的教育行為負責,都有構建自己的課程的能力,都能夠用好手中的“考試”權,心中都有一顆“向善”的教育種子。學校與教師之間相互信任,相互支撐,才能構建優(yōu)良的教育生態(tài)。
“一師一卷”,可能會有各種問題浮出水面。然而在“信任”面前,即便有問題,都不值得用戕殺“信任”為代價,而奪走教師的“考試權”和“評價權”。學校與教師間的相互信任,是教育的應有之義,能使管理變得富有彈性,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有效地改變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增加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這也是學校管理正文化、正能量的重要基石。
重拾教育的自信
“一師一卷”的評價改革,在機制上首先要實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上的“自明自斷”。只有實現(xiàn)教學的“自明自斷”才能有教學的底氣和勇氣。所謂“自明自斷”,即能夠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需要改進什么。不少教師缺少“自明自斷”的意識,也沒有“自明自斷”的能力,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在學校主導下,老師只有教學權,沒有真正的考試權。老師教得怎么樣,是別人來幫你“斷”,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失去了“自明自斷”的動機、意識了。這種“自明自斷”的意識的消失,也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教學反思”的空洞和虛假。二是在“統(tǒng)考”背景下,一些教師知道哪些題目要考,卻不知道為什么要考這些題目,從而導致了他們的教學更多地著眼于“表”,而看不到題目背后的“里”,間接導致了教學的淺薄。三是在網(wǎng)絡社會中,部分老師已出不了一張有自己的教學理解的試卷,他們所出的試卷是從網(wǎng)絡下載的。所有這些,跟學校的不放手、不給老師“自明自斷”的平臺,只要老師看教導處的“監(jiān)測”“統(tǒng)測”,擔心老師從此以后工作會“搗漿糊”的管理模式,有著不小的關聯(lián)。
“一師一卷”,讓老師自己理解教學、自己評價質量,這就給他們提供了“自明自斷”的空間。然而,“信任”本身并不產生能力,沒有能力就不會有教育的自信。如果每個教師都能自信地說:我這么教、這么考,有著自己對學科教學的真正的理解,這個時候的教育就充滿了自信與活力。
怎樣讓老師們具有“自明自斷”的能力?我們開展了基于“一師一卷”的能力大練兵:第一,基于“出卷意圖”的“一師一卷”。真正內化“課程標準”,開展“試卷答辯大賽”,每位老師能說清自己的試卷中每道題的考查意圖,做到“考得明白、教得清楚、學得扎實”。第二,基于“關鍵素養(yǎng)”的“一師一卷”。學校成立骨干研發(fā)團隊,研發(fā)語、數(shù)、英學科的“關鍵素養(yǎng)”,語、數(shù)、英教師明確所教學科在每學期中最重要的能力與素養(yǎng),教給學生最重要的、一輩子有用的學科能力、學科素養(yǎng)。目前已經(jīng)發(fā)布了吳江實驗小學《語文學科關鍵素養(yǎng)指導手冊》《英語關鍵素養(yǎng)指導手冊》《數(shù)學關鍵素養(yǎng)指導手冊》。基于“關鍵素養(yǎng)”的“一師一卷”,所考內容不在于題目的花哨、新穎,而在于指向關鍵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讓試卷簡約而深刻。第三,基于“師本化”的“一師一卷”。要體現(xiàn)教師“師本化”的教學,首先是指“師本化”地實施國家課程,其次是屬于自己的“師本化”的課程內容。
“一個人沉睡的自我意識一旦覺醒,就會爆發(fā)出排山倒海的力量。”“自明自斷”會讓教師重拾教育自信,成為課程實施的應然開發(fā)者、教育評價的理性踐行者。
重獲教育的自由
教育需要空間來培育學生個體的靈性與創(chuàng)造力,而靈性與創(chuàng)造力需要教育的多重解放,沒有解放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創(chuàng)造?!耙粠熞痪怼钡膶嵺`與推行,就是一次教育的解放與回歸,解放教師心靈上的桎梏與教育行動上的枷鎖,回歸到教育應有的“自由”。
教師只有自己教、自己考,有了信任的基礎,才會有真正的教學獨立和教學自由,也只有在獨立和教學自由的土壤上,才能開出“教育創(chuàng)新”的花,培育出具有靈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兒童?!皫煴净钡摹耙粠熞痪怼?,表面看只是“考試”命題形式的轉變,然而卻是核心的變革之一,教師將編者的“教材意識”轉為自己的“課程意識”,他們開始塑造屬于“自己的課程”。這種“塑造”,來自考試權的獲得以及教育自由的蒞臨。當然,“教育自由”也一定會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以為,首先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其次這些問題的總和,也比不過教育自由所帶來的教育幸福與教育創(chuàng)造的價值。目前,我校先行一步的語文學科與科學學科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較為完善的“繪本課程”“故事力訓練課程”“小課題探究課程”等等,其余學科也在緊鑼密鼓的探索與積極構建中,更多的教師或移植、或借鑒、或群體研發(fā),學校正逐步形成由諸多“小課程”“微課程”組成的師本課程群。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自由可以獲得智慧﹑道德和身體的和諧發(fā)展?!弊杂傻耐寥啦拍苌l(fā)創(chuàng)造力,才能培育靈性兒童。隨著“一師一卷”的推行,教育自由的逐步重獲,學校將呈現(xiàn)出教師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師本課程的積極構建、學生則在教育自由的土壤上靈動發(fā)展的美好藍圖。
考試,作為教育改革頑固的堡壘,常常是學校最不敢動的,因為它往往牽一發(fā)動全身?!耙粠熞痪怼钡目荚嚫母?,牽動了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革,涉及了教師評價機制的變革、教研內容和方式的變革、基于關鍵素養(yǎng)的質量監(jiān)測與服務系統(tǒng)的變革、基于關鍵素養(yǎng)的教師成長路徑的變革等多個重要方面,重構了教育生態(tài)。于是“兒童立場”的教育法則得到遵循,“素養(yǎng)至上”的質量使命得以踐行,“生動、大氣”的教育愿景正在一步步實現(xiàn)。
最不敢動的,也恰恰最可能產生新突破與新內涵,我們在實踐中已經(jīng)看到了理想的教育愿景正由描繪而逐步走向現(xiàn)實。
(姚虎雄,吳江實驗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