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提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體現(xiàn)“實踐性”“綜合性”的特性,我們必須從改進閱讀教學入手,構建起實踐型的閱讀教學課堂?;诖?,我們提出了“基于隨文練筆的實踐型閱讀課堂構建研究”的課題,希望構建起“以學生的言語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過程,通過言語實踐活動推動文本理解感悟、語言積累運用、情感體認升華”的課堂教學形式。
【策略的選擇】
我們選擇“隨文練筆”作為實踐型閱讀課堂的主要教學策略。隨文練筆把學生有組織的言語活動和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對閱讀活動進行定向引導,對表達活動進行整合反饋,是教師導讀、導練、導評的綜合性載體,是學生引讀、引思、引寫(說)的生成性任務。它具有強化閱讀感受、完善文本理解、領悟表達方法、促進語言運用等教學功能。我們把其視作是一個覆蓋性很強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內所有的活動都由練筆展開,明晰了教學內容,精簡了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型的探索】
在明確了隨文練筆的教學功能之后,我們研制出了“以練筆引閱讀,邊讀邊練;以閱讀促練筆,邊練邊讀”的課堂教學范式。一篇課文的教學通常由兩到三個隨文練筆引導展開。
1.練筆引讀。在教學初始,布置一個服務于整體感知的隨文練筆,要求學生帶著“隨文練筆”這一任務反復閱讀,力求自能理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使用的隨文練筆通常是以“讀完課文,試著用一段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讀完課文,你了解了課文寫作對象的哪些信息?盡可能全地找出來,然后用一段話介紹一下這個寫作對象”等等。如《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在明確這是一篇人物通訊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反復默讀課文,找出與主人公相關的信息和同桌交流,并準備用一段話介紹這位老人?!叭宋锝榻B”這一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閱讀文本,對信息進行篩選提取、整理組合,其練筆表達,既是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思維路徑的呈現(xiàn),實現(xiàn)了真正的語文學習。
2.以練促讀。在整體感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布置一到二個凸顯文本特點的隨文練筆,練筆的功能在于推動閱讀走向深入。當然,閱讀也給練筆提供了語境支持。如《青山不老》一課,我們關注到了課文借助環(huán)境的今昔對比來烘托人物的寫作特點,布置第二個隨文練筆來推動整個研讀過程:讀課文,畫出描寫環(huán)境的語句,邊讀邊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下頭腦中呈現(xiàn)的畫面。兩個畫面,對比鮮明。在形象的催化下,對文中“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青山是不會老的”等等意蘊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理解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自悟所得。
最后,還是通過隨文練筆來“深化情意感悟,整合語料運用”:采訪就要結束,作者給老人留了一個影。那會是一張怎樣的照片?照片的背景如何?照片中老人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又會如何?試著來描摹一下。練筆再次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整合文本信息、語料來支撐自己的想象,讀和練交互推進,最終完成課文信息的整理、情意的體悟和語料的運用。
這樣,課堂中用具有聚合功能的隨文練筆作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帶著任務深度學習,實現(xiàn)了從教師的教為主轉向學生的學為主,學生的學習方式則從接受為主轉向了自主探究、體驗習得;學習行為從以聽為主轉到了以做為主、以讀為主、以思為主,實現(xiàn)了真正的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整個教學呈現(xiàn)出以下實踐表征:
①內容上:基于教材,又根植于學生經(jīng)驗,將鮮活的言語實踐引進課堂,并以此調整重組教學內容,具有聚合性。
②結構上:采取板塊式的教學結構,凸現(xiàn)教學重點,更具簡約性。
③功效上:實現(xiàn)一個活動板塊達成多個教學目標,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主動發(fā)展,更具生長性。此外,整個教學過程,練筆成為人人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實現(xiàn)了任務驅動的學習模式,使所有學生均有所學,更具全面性。
【研究的成果】
2005年至今,我們組織全市的骨干教師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編寫了一套《隨文練筆使用手冊》,為每篇課文設計了兩到三個練筆,每個練筆之后附有使用小貼士,提示閱讀方法、思考路徑等。2006年開始,這套《使用手冊》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使用。我們還通過多次研討活動,推出以隨文練筆建構閱讀課堂的公開課,使這一范式在本區(qū)域內得到推廣,有效地改變了本區(qū)域內的閱讀課堂形態(tài):教師成了學生語文實踐的策動者,課堂里散點式的讀議少了,板塊式的教學組織多了;情感渲染少了,言語實踐多了,閱讀教學更加扎實有效了。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