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點賞析
《老人與馬》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文章雖然沒有撲面而來的震撼,卻在看似平淡實則精巧的文字背后潛藏著動人的力量。
老人就是馬。馬是一種普通的動物,但對人類來說,它默默勞作了一生,也奉獻了一身,就如文章中的老馬,“跟著他(老人)在這一帶的山山水水間來來回回已經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傷,他記不清了”。老人是大山里小學唯一的老師,任勞任怨,不求回報,如果不是“確實老了”,他還會一直義無反顧地接學生上學——給學生上課——送學生回家,他的一生如老馬一樣,平凡而偉大。
馬就是老人。在一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一棵樹突然倒下來,砸斷了老人的右胳膊,使他永遠的殘疾了;馬的眼睛也在這次事故中被枯樹枝戳中,永遠失去了右眼……人的經歷就是馬的經歷,但受傷后,馬和老人都迅速毫無怨言地再次擔起重任,走在那條泥濘的鄉(xiāng)村小路上,“讓他沒想到的,第二天,他剛走出屋門,老馬就在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喚:該去接孩子們了。再苦再累不流淚的的漢子,那天抱著馬脖子嗚嗚地哭了”,行文至此,馬和老人已融為一體。
作者通過這兩個意象的疊合,旨在告訴我們:老人和馬共同的經歷、性情,共通的品格、命運,詮釋著一種寶貴的財富——這個世界里,總有一些人是為夢想而活的。他們堅守夢想不是為了享受夢想成為現(xiàn)實后的功成名就,而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奔向他們的夢想。如果,這個世界上能多有一些為夢想而活的人,多一些“老人”,多一些“馬”,一切將是另外一副模樣,“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馬(以及老人)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們,天地可就不一樣了”。
另外,在文章中,老人老去了,“看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現(xiàn)在在他眼里卻是模糊一片”,不得不離開大山,他的學生是他的“接班人”,也是老人精神的繼承者,而馬還不能退休,不能卸下身上的重擔,“因為它還沒有找一個新的合適的接班人”,將繼續(xù)奉獻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也是老人精神的延續(xù),所以,在這個動人的故事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知識的薪火相傳,更是一種崇高精神的傳承、光大。
這篇小說的現(xiàn)實意義還在于,它沒有構建劉亮程田園牧歌式的“人畜共居的村莊”,而是尖銳地指出了人在默默奉獻后仍舊艱難的鄉(xiāng)村教育現(xiàn)實,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也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
難點指津
小說的難點主要有兩方面:
首先,對情節(jié)的把握有困難。小說開頭設置了懸念:笛聲為何寒涼?老人為何在夜晚聽了這笛聲后深有感慨?老人口中的“小子”受了什么委屈?老人為何又覺得沒有辦法?小說給讀者拋出這些問題后,突然筆鋒一轉,先不解開謎團,而是宕開一筆,轉而寫馬,寫老人,直到文末才揭開謎底。這是小說的一個亮點:帶領讀者在急于了解“小子”情況的同時,關注其背后更為深刻的“老人和馬”命運的主題。
其次,為何設置“馬”這一意象?而不是其它。比如可以寫忠實的狗陪伴了老人一生,也是老人事跡的見證者……我認為,作者設置這個意象是精心挑選的。馬,可以馱運孩子們去上課,這就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此外,馬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中,和“成功”緊密相連,這與文章結尾的氛圍不謀而合,暗含深意。
考點訓練
1.小說開頭的景物描寫有哪些作用?
2.小說在構思方面有哪些精巧之處?
3.小說給了你哪些思考?
附:參考答案
1.①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暗示了人物的身份;②營造出寒涼的氛圍,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③自然引出第二小節(jié)的描寫內容;④與最后一小節(jié)首尾呼應,通過笛聲由“寒涼”到“歡快”的轉變揭示人物的心理轉變,從而謳歌為教育而默默奉獻的人們。
2.①立意精巧:將人與馬的形象疊合起來,反映共同的主題——贊美不計回報的無私奉獻精神;②結構嚴密:首尾呼應,深化主題;③表現(xiàn)手法豐富:運用了擬人、比喻、烘托、設懸念等手法;④敘事順序的多樣化:順敘與插敘的綜合運用,使文章敘事有條理且表意完整;⑤人稱的交叉使用:小說以第三人稱為主要敘述視角,穿插以第二人稱,使敘述的對象得以立體化的展現(xiàn)。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