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豐臺區(qū)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
永定河古稱漯河、治水等,早時因河水經(jīng)常泛濫,又被稱為“無定河”??滴跞吣辏?698年),皇帝派廉吏于成龍主持河政,無定河得到了有效治理,改名“永定河”,一直沿用至今。
永定河原是黃河支流,由于黃河改道,才成了海河的支流。它源自山西,流經(jīng)河北、內(nèi)蒙古,進入北京,最后注入海河。
上古時代,盧溝渡口就是燕薊地區(qū)沿著太行山脈東麓通往華北平原的要津。但直到金代中期以前,盧溝古渡尚無固定橋梁。金初,宋朝奉命出使金國的許亢宗記載,盧溝河“水極湍激”,燕人堆小橋以渡,歲以為?!?。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為改善都城交通,世宗元顏雍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下詔造石橋,次年興工,于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初名廣利橋,后改名盧溝橋。
盧溝橋全長267米,寬7.6米,最寬處可達9.5米,有橋墩10座,共11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jié)構(gòu),關(guān)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是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橋身兩側(cè)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500多個,其橋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可減少流水的沖擊。
盧溝橋建成之后,原本就是交通要津的渡口更加繁忙,由此經(jīng)過者絡(luò)繹不絕。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紛紛對盧溝橋圖形、題詠,留下了不少詩畫。
乾隆皇帝一生作詩4萬余首,單是寫盧溝橋的,就有七八首之多。在盧溝橋頭,樹立著一座漢白玉碑亭,上面刻寫著乾隆御筆“盧溝曉月”4個大字,背面是乾隆皇帝的題詩:“茅店寒雞咿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尤驚。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p>
1908年,光緒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于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fù)。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其橋體損毀嚴重。新中國成立后,盧溝橋得到了徹底修繕,包括更換橋欄橋柱、重新雕刻柱頭的石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