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用“行者”比喻為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而努力奮斗的人,根據(jù)章紅艷職業(yè)特點與活動半徑,稱為“琵琶行者”。章紅艷近十幾年來,以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努力踐行著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改良社會審美情趣、引領民眾藝術品位的文化工程。作為一個富于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藝術家,其現(xiàn)實責任與歷史使命,就是以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服務社會,以自己的文化理想引領民眾?!芭眯姓摺闭录t艷無疑就是在自覺地承擔著自己的現(xiàn)實責任,履行著自己的文化使命。如果當代中國的每一位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藝術家們,都能如此“經(jīng)世致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琵琶;行者;章紅艷J603A-0066-04“行者”一詞的傳統(tǒng)用法,是指出行的人,或禮佛修行的人。古代文學經(jīng)典中的“行者武松” “孫行者”,即是這類人中的代表。
在這里,筆者試圖用“行者”一詞,比喻以弘揚中華文化的理想為信念,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為動力,以周游世界的傳播為手段,以民眾素質的提升為目標,為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而努力奮斗的人。中央音樂學院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章紅艷,就是此類 “文化行者”,根據(jù)其職業(yè)特點與活動半徑,不妨將之稱為 “琵琶行者”。
據(jù)筆者觀察,“琵琶行者”章紅艷近十幾年來,以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努力踐行著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改良社會審美情趣、引領民眾藝術品位的文化工程。
章紅艷的這個“工程”,主要由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組成:
第一,以“中西合璧”的結構手法,探索并擴大琵琶這件富于代表性的民族樂器與西方成熟管弦樂隊融合與發(fā)展的空間。加快中華民族樂器的現(xiàn)代轉型步伐,使之成為中國的新興文化產(chǎn)品,參與不同文化的對話與交融。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與西方管弦樂隊在合作時,經(jīng)常會碰到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音色、律制問題。早在數(shù)十年以前,章紅艷就立志將東西方音樂的融合與提升,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在其碩士學位音樂會演奏的五部琵琶協(xié)奏曲(程大兆《惠安女》,林石城、藍音《漢宮秋月》,黃蕓《塞上曲》,楊立青《烏江恨》,陳鋼《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使其成為當代中國第一位以中國樂器與西方管弦樂隊合作舉行琵琶協(xié)奏曲專場音樂會的演奏家①。在其后的長期實踐中,她先后以“琵琶與交響樂隊” “中國彈撥音樂的多項性組合”等,作為琵琶演奏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的課題,開展深入的科學與藝術的攻關②。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章紅艷較好地解決了這個理論與實踐的難題,使文弱的琵琶獲得了與龐大管弦樂隊音量相互抗衡的藝術能量;較好地解決了律制問題,使建立在東方律制基礎上的琵琶與建立在西方律制基礎上的管弦樂隊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還在這個領域累積了豐富的演奏曲目,為中國琵琶融入西方世界主流音樂文化圈,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中國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二,以“改良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把中國傳統(tǒng)彈撥器樂合奏形式的創(chuàng)新納入音樂學院的課程改革實踐中來,進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音樂的現(xiàn)代化轉型。為了在同族樂器合奏的實踐中摸索出一條新型的民族器樂合奏新途徑,2003年,章紅艷在中央音樂學院開設了彈撥樂合奏課,發(fā)起成立了由清一色民族彈撥樂器組成的“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并任音樂總監(jiān)。在取得了初步成功以后,便向社會展示這些成績。在長期的教學與合奏訓練實踐中,章紅艷突出地強調學生的演出實踐經(jīng)驗積累與樂隊意識的培養(yǎng),突出地強調民族彈撥樂器合奏作品的發(fā)掘與曲庫的積累。為此,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經(jīng)常上演各類專業(yè)音樂家的新作,諸如:陳怡《中國寓言故事兩首》、白昱《京韻悠悠》 《鵲起》 《情系彈撥》、劉星《周二聚會》、陳強斌《絲》、周成龍《彈詞韻》、李一丁《藍面具戲》、朱捷《粵春》、蘇凡凌《金縷衣》、周文軒《楓橋夜泊》、林品晶《輪》、王強《春江花月夜》、陶鈺《歌樂》、姚恒璐《一枝花》、劉青《跳月歌》等。為了體現(xiàn)大眾化的特點,也將一些在社會上普遍流行的動漫音樂、游戲音樂改編為彈撥樂合奏曲的形式呈現(xiàn)給聽眾。
在樂隊形制與合奏手法的探索方面,為了擴大彈撥樂器組的音域范圍和音色的統(tǒng)一性,樂團啟用了新研發(fā)的“小琵琶”,以此代替柳琴。這樣一來,音色較為統(tǒng)一、音域較為寬廣的現(xiàn)代型民族彈撥樂器合奏樂團的建制便成型了。它們是小琵琶、琵琶、揚琴、中阮、大阮、三弦、古箏、打擊樂(有選擇地使用)。在具體的作品演繹實踐中,他們還較好地解決了音色、余音等合奏難題:在音色方面,根據(jù)各種樂器音色的屬性,塑造符合樂器特點的音樂形象,做到了揚長避短。 由于樂器演奏形式、材質等存在差異,各種樂器之間的余振不盡一致,在演奏快速進行的樂句時,揚琴、古箏的余振不能及時止音,就很容易造成音響的混亂不堪。顯然,作曲者和演奏者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有效地避免了這個問題出現(xiàn),使得樂隊在音響結構上顯得純凈,在快速進行中顯得敏捷。
第三,以“行走世界”的文化苦旅,將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向西方主流國家傳播,進而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世界化。章紅艷作為當今國際樂壇中杰出的、極具影響力的中國演奏家,先后受邀訪問了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波蘭、芬蘭、荷蘭、愛沙尼亞、巴西、阿根廷、日本、泰國、韓國、新加坡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并與陳佐煌、湯沐海、鄭小瑛、陳燮陽、呂嘉、邵恩、余隆、托馬斯·斯利普(美國)等多位中外指揮家及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澳門樂團以及德國巴伐利亞交響樂團、慕尼黑廣播交響樂團、美國邁阿密交響樂團、巴西國家交響樂團、韓國國家交響樂團等多家樂團合作演出。先后在世界著名的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The Kennedy Center in Washington)、波士頓喬丹音樂廳(Jordon Hall in Boston)、慕尼黑音樂廳(Bayerischer Rundfunk)、柏林愛樂大廳(Berlin Philharmonie Hall)、斯圖加特莫扎特音樂廳(Mozartsaal in Stuttgart)、奧地利多加納音樂廳(Congress Doganasaal)、意大利羅馬音樂公園音樂廳(Music Hall in Music Garden)展露中國音樂的魅力與風采。近年與澳門樂團合作,在全國20余個省市演出29場音樂會。有關章紅艷的樂評屢見于《音樂周報》 《音樂評論》 《人民日報》 《聯(lián)合報》 《東方日報》 《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被稱作“來自東方的美麗使者,無與倫比的音樂精靈”。③
不啻如此,還曾先后應邀在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邁阿密大學、堪薩斯大學等多家高校講學,廣泛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④。2007年,由荷蘭音樂頻道唱片公司 (Channel Classics)首次使用迄今為止世界最新DSD錄音技術錄制完成的作品集《彈撥中國》 《十面埋伏》(除古曲《十面埋伏》外,還有《霸王卸甲》 《春江花月夜》 《月兒高》 《陽春白雪》 《大浪淘沙》 《飛花點翠》 《龍船》 《塞上曲》等八首傳統(tǒng)經(jīng)典曲目)。這兩張專輯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十面埋伏》專輯同時被美國國家民俗中心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館館長Hwawei Lee博士評價道:章紅艷作為當代中國藝術家,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收藏這張經(jīng)典專輯,可以讓全世界共同分享這一藝術成果⑤。
第四,以“尊重藝術”的負責精神,在各種演藝場所努力倡導現(xiàn)場真聲(不插電)演繹音樂作品的健康風氣,進而維護音樂藝術的純潔性。20世紀以來,在音樂演繹領域,由于電聲輔助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漸漸養(yǎng)成了依賴于電聲技術掩飾現(xiàn)場演奏(唱)瑕疵、擴大聲音優(yōu)勢特征的習慣。不僅如此,甚至有一些音樂家離開電聲麥克風、擴音器等設備,就不能正常演奏(唱)。面對這種“麥克風泛濫” “電聲輔助依賴癥”盛行的社會現(xiàn)實弊端,為了捍衛(wèi)藝術的真實性,養(yǎng)成音樂家真誠對待自己的專業(yè)、真誠對待自己的聽眾的基本音樂藝術職業(yè)操守,章紅艷在各種音樂演繹場所努力倡導“不插電音樂”,并身體力行。
章紅艷認為:“不插電的音樂才是原汁原味的音樂”,“哪怕我的現(xiàn)場演奏有紕漏,也要這個真實的瞬間”。在她看來,能夠不插電演奏(唱),僅僅是每一個音樂從業(yè)者要達到的“基本功”。
第五,以“舍生取義”的無畏精神,勇敢揭露“假奏”行為,捍衛(wèi)藝術的純潔性,進而實現(xiàn)社會音樂的健康發(fā)展。由于對“女子十二樂坊”現(xiàn)場“假奏”等行為的不滿,章紅艷向媒體公開批評了這種行為。批評一經(jīng)公開,即刻招徠了“女子十二樂坊”經(jīng)紀人和其公司的控訴。于是,“女子十二樂坊假奏案”便成為當時中國音樂界一個備受矚目的案子?!?006年12月20日,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宣判:樂坊經(jīng)紀人王曉京和旗下的北京世紀星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勝訴,判決章紅艷和刊登批評意見的浙江報業(yè)集團分別賠償原告15萬元精神撫慰金,并公開致歉。2007年2月12日,遠在美國的章紅艷委托中華文化促進會在京召開記者會”⑥,公開質疑判決結果。在《公開信》中這樣指出:“我作為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和演奏者,關注音樂現(xiàn)狀,維護民族音樂的健康發(fā)展和市場環(huán)境,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確曾批評過這個樂坊的假奏行為。但我認為其性質屬于正常的文藝批評。我的困惑首先在于,一審法院既然也認定我的言論是關于演出形式的意見及評論。為何將其納入民事案件立案審理,并以導致被批評者‘社會評價降低’為由追究批評者?!辈⑸昝鳎骸耙匝輪T‘對手型’或‘對口型’混充‘現(xiàn)場演出’,這種追求虛假完美的做法對現(xiàn)場成千上萬花錢買票的消費者既缺乏誠信也缺乏尊重,長此下去既不利于規(guī)范市場也不利于演員成長”。⑦之后,章紅艷提出對法院提出了反訴訟,并最終獲得了勝訴。由于展開音樂批評而招致控訴,通過反訴訟進而勝訴,這是繼“納西古樂”案后,又一起司法干涉音樂批評的重要事件。其在當代中國音樂史上意義和影響,將大于事件本身。
第六,以“且彈且談”的展演方式,向國內聽眾介紹中國經(jīng)典彈撥曲目、創(chuàng)新性彈撥作品,進而向社會推廣高雅的音樂文化,引領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一個文化精英,章紅艷原本可以甩掉外部的紛爭、吵鬧,靜心做好自己的事業(yè)。但是出于一個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藝術家的使命感,章紅艷開始以自己尚顯單薄的身軀,參與到向社會普及高雅藝術的行列中來。為此,她創(chuàng)立了“且彈且談”的普及音樂會形式,注冊了“且彈且談”的知識產(chǎn)權。所謂的“且彈且談”就是“邊彈邊講” “亦奏亦說” “邊彈琴、邊講解”。作為一位彈撥樂演奏家,章紅艷無疑具有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條件。于是,“且彈且談”系列音樂會便火得一發(fā)不可收拾了(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章紅艷博客”去看一看她的音樂會行程安排。即便是作為一個職業(yè)演奏家,這些行程也是夠疲于奔命的,況且她的職業(yè)是一位教師,身邊還有一批“嗷嗷待哺”的琵琶學生)。
第七,以“教育聽眾”的社會實踐,在國內各地音樂廳倡揚一種彬彬有禮、熱情適度的“音樂廳文化”,進而實現(xiàn)民眾社會文明禮儀素質的普遍提升?!鞍察o地聆聽”應當成為聽眾走進音樂廳的當然規(guī)矩,但是在當下的社會氛圍中,這種規(guī)矩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可理喻的奢望?!扒覐椙艺劇毕盗幸魳窌牧硪粋€主旨,就在于此。在章紅艷看來:音樂廳及其表演、接受方式,雖然源自西方,卻已日益發(fā)展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形態(tài),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音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但是,我們的音樂廳文化還處于整體落后狀態(tài)。對不少地方而言,還是一片空白。所以,“文明是需要學習的。因為音樂廳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優(yōu)美與崇高,我們現(xiàn)在應該讓中國大眾聚集在音樂廳里,靜靜地體會音樂的優(yōu)美和崇高”,“音樂廳更應該是一個音樂學校,演奏員也應該承擔起教育的責任”⑧。她的“教育”工作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引導聽眾養(yǎng)成安靜聆聽音樂的習慣。由于中國傳統(tǒng)“戲園子”文化的影響,民眾在公眾場所養(yǎng)成了喧鬧的習慣。這個習慣與現(xiàn)代音樂廳文化格格不入,對此,章紅艷便開始了自己的引導聽眾工程。在她的音樂會上,聽眾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善意勸誡:“聽音樂的第一課是需要學習安靜,我等著大家安靜下來,讓我們共同分享音樂?!彼龝r常告誡聽眾,聽音樂應當注意的規(guī)則,最主要的是安靜。靜到什么程度呢?她要求:“靜到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到”。
另一方面,教育聽眾養(yǎng)成尊重音樂家勞動的習慣。她認為現(xiàn)代音樂廳文化的另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尊重音樂家的勞動,這個“尊重”在音樂會現(xiàn)場的體現(xiàn),就是“鼓掌”?!把葑嗾呤怯靡魳泛湍銈儊斫涣?,你們要用掌聲把演奏者迎上臺和送下場。鼓掌既是對演奏者的支持與感謝,也代表了禮貌和文明。在音樂會上,掌聲是你們的語言。” 她在每場音樂會上都不厭其煩地向觀眾講為什么鼓掌、如何鼓掌的道理:掌聲“意在表示觀眾對演奏者的尊重,所以每個曲子演完后,一定要鼓到演員走到臺側,否則演員就很尷尬,也會影響情緒,還可能懷疑自己的演奏是
不是有什么問題”⑨。
作為一個富于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藝術家,其現(xiàn)實責任與歷史使命,就是以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服務社會,以自己的文化理想引領民眾?!芭眯姓摺闭录t艷無疑就是在自覺地承擔著自己的現(xiàn)實責任,履行著自己的文化使命。如果當代中國的每一位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藝術家們,都能如此“經(jīng)世致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竊以為 ,“琵琶行者”章紅艷所從事文化工程的現(xiàn)實價值,就在于此。
責任編輯:朱婷
注釋:
①②此處語言表述,來自本人對章紅艷老師的采訪記錄。
③④此處有關出訪信息,由章紅艷老師提供。
⑤此處語言表述,來自本人對章紅艷老師的采訪記錄。
⑥邵奇青博客http://biog.sina.com.
⑦⑧⑨此處語言表述,來自本人對章紅艷老師的采訪記錄。
收稿日期:20130903
作者簡介:丁超(1970—),男,碩士,寧波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