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中小學生網絡失范行為,教育工作者應如何應對?應采取教育、管理與疏導三管齊下的方式對學生的網絡行為加以正確引導。青少年網絡信息教育的目的就是使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并合理有效地操作,避免為“玩”電腦而沉溺網絡情形的發(fā)生,培植他們讀取處理和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以獲取適應數字時代所需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奠定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的基礎。
關鍵詞:網絡失范行為;教育;管理;疏導
一、中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報道與分析
報道一:據福州晚報報道,劉女士的兒子今年念高三了,天天吊在他嘴上的就是“上網”兩字。劉女士起初不以為然,但后來她發(fā)現兒子竟在同一個網上與結交的女孩暗中來往。劉女士勒令兒子與女孩斷絕關系,并繳掉了兒子的手機,但她心中隱患難消,生恐兒子“舊病復發(fā)”。
報道二:2012年,上海某大學退學試讀和轉學的學生237名,80%以上是因為過度沉迷于電腦娛樂和網絡游戲。
中小學生好奇心強,容易認知新事物,因而很快被網絡吸引。他們通過上網,學到新知識,開闊新視野,但也確有一些中小學學生上網不得其益反受其害。有的學生沉迷網吧,耽誤學習;有的學生在網上大發(fā)污穢之詞;有的學生在網上交結異性,受騙于“網狼”。教師要做的是教會學生如何選擇對身心發(fā)展及個人成長有利的信息,剔除不良信息,而不是禁止上網就可以了事,何況上網又如何禁得了。越禁可能越會向相反的方向漫延,從而給教育工作設置了人為的障礙。
二、面對中小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對策
面對中學生網絡失范行為,教育工作者應如何應對?我在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經驗認為,應采取教育、管理與疏導三管齊下的方式對學生的網絡行為加以正確引導。
1.在德育教育方面,加強網絡的道德教育
大量信息在開放的網絡傳播活動中喪失了監(jiān)控,這在擴大了人的自由的同時,也為不良信息的發(fā)表創(chuàng)造了方便,一時間,泥沙俱下、玉石俱存,黃色、黑色、白色的信息充斥于網絡。如何在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帶來的歷史機遇的同時,抵御其消極作用?這是一個擺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必須加強網絡教育,引導入網者對大量的網絡信息冷靜分析持揚棄的態(tài)度。尤其對于青少年學生,在德育課中應增加網絡操作“網風”與“網德”教育,網絡法紀教育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最終促其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
2.在網絡管理方面,加強必要的技術防范
從技術上加強對網絡建設的管理,提高防范手段是當前最有效的方法。針對兒童上網人數日益增加,中國網絡警察的總管部門還與中國科大等研究機構合作,研制了一種過濾軟件,使色情、暴力等內容無法接近青少年,讓青少年有一個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在利用網絡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建立先進的檢測機制,通過對信息網絡的監(jiān)控與有效管理,規(guī)范網絡運作,盡量抵制負面效應,以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3.在網絡操作方面,加強正確的學習疏導
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fā)展最為迅速和關鍵的時期,青少年學生求知欲強烈,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網絡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講,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除了在課上的有限時間接觸網絡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之外,他們不僅僅滿足于做一個看客,更希望掌握更多的網絡知識,做網絡的主人,渴望對網絡世界進行自主開發(fā)和探索。當他們在學校通過正常的途徑不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的時候,當他們感到校園網的現有功能和服務不足以施展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的時候,就會有人轉而利用家里或網吧的電腦在一種無人指導的狀態(tài)下上網,其結果往往是不堪設想的。由此可見,校園網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更要組織好學生的網上活動,給學生以自由展示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對于計算機操作較超前的學生,教師應著重加以引導,將這部分學生的學習余力引向運用網絡手段服務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更多地參與學校網絡建設的方面;而對計算機操作較生疏的學生,教師應該幫助他們消除對網絡的陌生感和恐懼心理,培養(yǎng)對網絡的興趣,使學生把網絡當作一個工具,建立網絡信心,逐步培養(yǎng)他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網絡時代,學校應該積極占領網絡教學陣地,打破網絡的神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網絡愛好。就教師而言,應注重計算機及其網絡知識的學習,了解信息網絡的發(fā)展態(tài)勢,使電腦及其網絡合理有效地為教育教學服務;對青少年學生而言,教育工作者應教導他們正確利用信息網絡,教會他們甄別網絡信息垃圾,提高他們對不良信息的免疫力。青少年網絡信息教育的目的就是使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并合理有效地操作,避免為“玩”電腦或網絡沉溺情形的發(fā)生,培植他們讀取處理和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以獲取適應數字時代所需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奠定終身學習和未來發(fā)展的基礎。
防止中小學生受“網害”,應“疏”“堵”結合。從目前的情形看,在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如增加信息技術課課時)健康上網的同時,適當限制中學生到校園外的網吧上網是很有必要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引導他們提高辨別能力,使他們能夠從網上獲益而非“瞎玩”??傊?,在網絡建設中,教育工作者要嚴把思想和技術關,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互聯網是開放的,信息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ヂ摼W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我們要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措施應對這種挑戰(zhàn)?!睂W生來說,提倡網絡道德,用道德來自律;對學校的管理者來說,主要是“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措施”,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的優(yōu)勢,盡量抵制負面效應,以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尹翔.網絡道德初探[J].山東社會科學,2007(7).
作者簡介:聶芳,女,1977年6月生,本科,就職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奎屯市第四小學,研究方向:中小學生網絡失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