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門藝術(shù)。當把“敘事療法”的理念帶入了德育工作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敘事療法的許多理念、方法與思想教育有著很高的契合度,非常適合被老師應用到德育工作中。
關(guān)鍵詞:思想教育;德育工作;交流
敘事療法①自誕生以來,深受許多心理治療師和社會工作者的青睞,并廣泛應用于社會實踐。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學習了敘事療法之后,我也嘗試著將這一療法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應用到德育工作中。事實證明,敘事療法的許多理念、方法與思想教育有著很高的契合度,非常適合被老師應用到德育工作中。
案例:“逗著玩”你是來干什么的?
A:“老師,他打我?!?/p>
B:“我沒有,我跟他‘逗著玩’呢!”
這樣的對白,小學的班主任肯定聽過不少。教育孩子“不打架”是我們?nèi)粘5掠ぷ髦胁豢扇鄙俚囊徊糠帧5强v然我們苦口婆心地擺規(guī)范講道理,但效果仍不明顯。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每天這樣的告狀聲不絕于耳,老師處理起來既煩又亂,理不清頭緒。那怎樣處理這一狀況呢?“敘事”幫了我很大的忙。
作為“敘事療法”的愛好者和踐行者,當學生再次出現(xiàn)這種狀況時,我想到了敘事療法中的一個理念——好奇。這一理念要求咨詢師帶著“好奇”的心態(tài)去思考,來訪者的某一事件背后的故事和意義是什么?于是,我沒有盲目地先去責怪打人的孩子,而是嘗試著以“好奇”的心態(tài)去了解,“逗著玩”的意義對于他們兩個有什么樣的不同?所以我跟兩個孩子有了下面的對話:
我問被打的孩子:“你是覺得他是在逗你玩嗎?”
被打的孩子:“不是,我覺得他就是在打我。”
我又問:“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被打的孩子:“因為很疼,我的后背被他打得很疼?!?/p>
我問打人的孩子:“你是想把他打疼嗎?”
“不是,老師真的就是想逗著他玩?!贝蛉说暮⒆宇H有些委屈地說。
當我認識到其實是他們的出發(fā)點不一樣之后,我沒有急于解決兩個孩子之間的問題,而是給全班同學上了一節(jié)班會課:“‘逗著玩’你是來干什么的?”
班會課上部分師生對白如下:
師:什么是“逗著玩”?在你的眼里什么是“逗著玩”?什么不是“逗著玩”?
生:逗著玩可以說笑話,可以幽默,可以你捅捅我,我捅捅你……
師:那“逗著玩”有沒有一個界限?
生:動手的時候不要下手太重,弄疼了別人就不叫逗著玩了。動嘴的時候不能傷害人,讓人傷心了就過分了。
師:我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逗著玩”,“逗著玩”到底是來干什么的?
生:逗著玩就是讓我們生活得更快樂,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更親密融洽,加深彼此的友誼……
師:原來“逗著玩”是一個好東西呀,能讓我們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更融洽,讓我們的學校生活更快樂!可好多同學因為“逗著玩”激怒了彼此,大家想想,怎樣才能讓“逗著玩”發(fā)揮正向的作用呢?
生:逗著玩的時候別讓別人疼了,別傷害別人。
師:那用多大的勁才會不把別人弄疼了呢?
生:那我們試試吧?。▽W生紛紛動手試)
生:個子高的使小點勁,個子小的稍大一點勁也可以。
師:我們用語言來“逗著玩”怎樣才能不傷害別人?
生:不能罵人,不能起外號。
師:現(xiàn)在你們可以回憶,什么時候別人對你造成傷害了?然后跟這個同學說一說。
孩子們通過交流,發(fā)現(xiàn)好多傷害其實都是一些小誤會。而剛剛的兩個小當事人經(jīng)過溝通,被打的孩子也不再委屈地認為無緣無故受到了欺負,而打人的孩子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跟別人“逗著玩”的時候應該使小一點的勁。
這節(jié)班會課后,我發(fā)現(xiàn),當孩子們帶著“他是跟我‘逗著玩’”的心態(tài)來看待同學的拍打時,委屈和告狀聲頓時少了很多,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了。所以,我很慶幸自己能夠懷著一種好奇的態(tài)度去關(guān)注“逗著玩”的意義對于雙方孩子的不同,這樣才讓我真正地走近孩子,在呵護孩子心靈的同時又對他們的行為進行了合理的引導。
反思:
平時工作中,我們常會以“成人化”的觀點和態(tài)度去理解孩子,就像剛剛那個案例,如果不懂孩子,老師就會強硬地說:“這么小就學會撒謊了,你要是沒打,他怎么沒賴別人,偏偏賴你??!”試想,這樣簡單的成人化思維會給學生帶來多大的傷害啊!
著名的教育家陶繼新認為: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jīng)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fā)現(xiàn)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們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F(xiàn)在獨生子女的心是玻璃做的,多情而又易碎,面對這樣的心靈,教師首先要做的是發(fā)現(xiàn)而不是灌輸,是呵護而不是粗暴。教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門藝術(shù),當我把“敘事療法”的理念帶入了德育工作中,我才發(fā)現(xiàn)了育人于無痕的魅力。原來,德育也可以如此美麗!
作者簡介:李珊珊,1979.03出生,學歷:本科,就職學校:山東省乳山市第二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兒童教育;
宋紅麗,1978.02出生,學歷:本科,就職學校:山東省乳山市第二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兒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