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樂器引進課堂作為教學中的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益智的實踐活動,既減輕了學生的嗓子負擔,又豐富了音樂教學內(nèi)容。器樂教學同時又是學生在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它要求學生對記憶力、模仿力、想象力等諸方面的思維發(fā)散。
關鍵詞:音樂課;器樂教學;作用
我曾做過一次調查,初一學生約41%喜歡唱歌,初二學生約32%喜歡唱歌,初三學生則只有26%的學生喜歡唱歌。把樂器引進課堂能使學生產(chǎn)生新鮮、愉快的感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闭n堂上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教師講授,能否樂意去接受新的知識,并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自覺地用腦、用耳、動嘴、動手去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關鍵在于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豐富教學內(nèi)容
自從課堂上采用了豎笛、口琴等這種簡易樂器作為教學活動的輔助手段以后,課堂上的教學氣氛也隨之活躍起來了,它既提高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了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同時又不斷增進了師生間的感情,達到了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組合。像我們中學音樂課本上的一些歌曲、樂曲旋律,對于中學生來說一般在5~10分鐘左右的時間里基本都已經(jīng)學會唱了,課堂上剩余的時間就必須要求教師有機地合理利用和支配,從而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豐富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器樂進課堂這一教學輔助形式,就是一種比較合理和積極的教學手段,通過對豎笛的各種吹奏形式的練習(獨奏、齊奏、重奏、領奏與合奏等),既活躍了教學氣氛、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又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例如,七年級新教材中的歌曲《十送紅軍》《紅星歌》《瑤族舞曲》《青春舞曲》,八年級教材中的《阿西里西》《大海啊故鄉(xiāng)》《化蝶》等,可以通過聽一聽、唱一唱、吹一吹、練一練,引導學生直接親身感受旋律的美妙、體驗音樂的無窮魅力,這樣既使學生獲得了不同的音響效果的情感體驗,又豐富了音樂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精神生活。
二、鍛煉心理素質
器樂進課堂不僅豐富了音樂教學內(nèi)容,還鍛煉和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一般利用課堂10分鐘左右的時間專門用于豎笛練習,課堂上練習的曲目也較多。作為教師當然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把豎笛吹得連貫、完整、優(yōu)美、動聽,可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平時練得很完整、熟練,等到教師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一個人表演的時候,卻出現(xiàn)了臉紅耳赤、手指發(fā)顫、氣息發(fā)短、無所適從等情況,當然曲子也成了斷斷續(xù)續(xù)的“即興曲”了。課后我問那些學生是怎么回事,學生都說是“緊張、害怕、恐懼、不好意思”。為了做到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保持良好的課堂氣氛,又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于是,我給那些學生盡量多一些練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平時的練習和一些公開場合中不斷進行鍛煉,還有一種方法是讓那些心理素質欠佳的學生在課堂上幾個人合起來一起吹,然后逐漸減少人數(shù)直至一個人吹,這樣幾個回合下來,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正確地吹奏歌曲或樂曲。
三、開發(fā)非智力因素
器樂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課程中一項重要的音樂實踐活動,它對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諸方面的因素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器樂教學同時又是學生在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它要求學生對音樂的記憶力、動作的模仿力、音樂的想象力等諸方面進行音樂的思維發(fā)散,它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音準、音色、節(jié)奏、旋律、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的表現(xiàn)能力,而且還鍛煉了學生在演奏作品時的手、眼、腦、口等身體各器官的有機協(xié)調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因此,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器樂教學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且開發(fā)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八年級教材中的歌曲《化蝶》、江蘇民歌《無錫景》、樂曲《春江花月夜》等,這些曲子學生都耳熟能詳,學習情緒也比較高漲,雖然歌曲在豎笛吹奏的難度上進一步加深,但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吹奏基礎,再加上這些歌曲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趣味性,所以在教育學生學習歌曲中那種不畏艱難困苦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的同時,豎笛吹奏也就逐漸迎刃而解了。器樂教學活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還有著其他獨特的教學功能,如,器樂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器樂教學也能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器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作者簡介:錢馳新,女,1966年8月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