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習作教學的全過程來看,三年級的習作教學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是習作教學的關(guān)鍵階段。因此,探索三年級習作教學之路就尤為重要了。我認為首先教師的指導思想要明確,要充分認識到三年級習作教學的“過渡”性。其次,要明確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中年級的習作的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和習作愿望,引導學生如何寫作文。
怎樣把握好這個“過渡”關(guān),讓學生順利地、快樂地走上成功的習作之路呢?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了以下的幾條“過渡”之道。
一、興趣是學生習作最好的老師
學生對寫作訓練有濃厚的興趣是習作教學的最大成功。因此筆者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具體從以下方面入手:(1)對學生進行習作目的和意義的教育,讓學生懂得習作的重要性和樂趣。(2)讓學生多寫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讓他們喜歡寫,樂于寫。并且對于他們所寫的作文多給予肯定鼓勵,少否定打擊。(3)經(jīng)常給學生朗讀優(yōu)秀的文章,讓學生從中得到熏陶。也鼓勵學生多讀,多收集,多積累,開闊視野,感悟文學之美,激發(fā)表達的興趣。(4)結(jié)合習作內(nèi)容,從學生熟悉的事物著手,創(chuàng)設情景,即興作文。這就是俗話說的“熱炒熱賣”“趁熱打鐵”。(5)引導學生用他們的目光去觀察身邊的一切,從生活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有了表達的素材,就更能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6)競賽激趣。小學生個個愛表現(xiàn),好勝心強,這是他們心理特征的集中表現(xiàn),因此,開展寫作競賽活動,給他們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激發(fā)學生“我要寫”的興趣。
二、觀察是習作的前提
觀察是人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事物沒有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nèi)フf,去寫,去評論,這無疑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只有親身接觸事物,仔細地、正確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來的文章才比較真實生動。而指導學生怎么觀察,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觀察方法又是習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我在教學中先從指導學生觀察事物的聲、色、形入手,告訴學生對事物觀察要有順序。在教學《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根據(jù)之前講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楊梅的形態(tài)、顏色、大小,聞氣味,摸手感,嘗味道。學生既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又學會了觀察事物的方法。
三、生活是習作的源泉
作文的材料來自于生活。小學生寫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身經(jīng)歷的事,他們才會有興趣,才會寫得生動、具體。為使學生做到作文有源,表達有情,必須從豐富和充實學生的生活入手,引導他們把平時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使外界直觀與內(nèi)心聯(lián)系起來。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十分重視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比如學生要寫《一次課間活動》,我就陪著他們在課間一邊玩,一邊觀察,感受。必要時,帶領(lǐng)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經(jīng)過“做—說—寫”的過程,學生寫起來就有話可說了。
四、指導是學生習作的關(guān)鍵
三年級的學生在習作中往往表現(xiàn)出這樣一個共性:“眼前閃爍著事物的形象,筆下卻形容不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指導學生怎么寫出心中所想,怎么把口頭語言過渡成書面語言,怎么把那些零碎碎的詞、句、段組成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教師就要教給學生基本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在實踐中筆者總結(jié)了以下幾指導訓練方法:(1)識圖作文法。通過觀察圖畫使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并能按照一定的順序說出圖意。(2)加標點法。三年級的學生在作文時,標點符號的運用把握不準,有的一逗到底,有的隨意而加,有的干脆不加。因此,要讓學生寫出優(yōu)美,生動的文章,正確使用標點也很重要。教師有必要經(jīng)常訓練學生標點符號的運用能力。(3)連詞成段法。教師提供一些學生學過的詞語,讓他們用這些詞語連成一段較為通順的話。這樣作文里就少了一些不通順的話,多了一些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4)連句成篇法。老師給出一些排列錯亂的句子,讓學生重新給它們排序。這就教會學生如何安排寫作的順序,怎樣把握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方法。也讓學生學會文章怎樣開頭,怎樣結(jié)尾,中間主題部分怎樣行文。(5)提綱作文法。由教師在學生中找一些感興趣的主題,擬成提綱,然后借助提綱作文。這樣學生不至于離題,偏題。(6)模仿作文法。那些好的課文,好的段落,好的語句,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7)修改習作法。修改習作也是寫作的一部分。教師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號和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讓學生自改或互改作文,在改中取長補短,讓自己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
五、訓練是習作的基礎
習作只有經(jīng)過不斷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的基本方法,才能讓學生的習作水平和習作能力得有效地提高。而作文訓練的形式、方法很多。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靈活、實效的方式方法。根據(jù)學生過渡階段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對學生主要進行以下的訓練:(1)繼續(xù)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即對、字、詞、句、段的理解和運用的訓練。指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從讀過的書中汲取優(yōu)美詞匯、動人的語句、精彩的篇章,以便寫作時運用。(2)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訓練。常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繼續(xù)加強看圖說話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3)進一步加強說的訓練。遵循從說到寫,從述到作的習作原則,采取相應的措施,為學生架起從口頭表達向書面表達過渡的橋梁。(4)日記訓練。鼓勵學生錄入生活中的一物一描,一情一抒,一感一發(fā)。只要是自己心里想表達的,不管多少,不管大小,都寫入日記,并養(yǎng)成一種習慣。(5)加強練筆的訓練。把習作訓練融入語文教學之中。每篇課文,都有值得模仿或者延伸的內(nèi)容,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內(nèi)容讓學生隨時動筆,隨時練習。
實踐證明,搞好小學三年級的習作教學,必須充分認識其年級的特點、要求,把握好“過渡”這一關(guān),才能讓小學生真正到達習作之海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