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對山區(qū)沿河公路路基水毀原因從公路自身、水流對路基的沖刷、浸泡、及人們生活對公路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防治措施。
一、概述
山區(qū)公路有越嶺線、沿溪線、跨越溝、河多等特點。山區(qū)公路水毀多發(fā)生在沿溪線及橋涵構造物上,沿溪線路基水毀占公路水毀比重較大。因山區(qū)沿河公路許多路段與河道并行,路基常常是半填半挖或全部為填方筑成,長期或間斷性地遭受水流的沖刷、浸泡作用而發(fā)生水毀。應分析總結水毀規(guī)律,制定綜合水毀防治措施,提高山區(qū)公路抗水毀能力,是我們每一位公路人的責任。
二、沿河公路路基水毀原因
山區(qū)沿河公路路基水毀原因主要由四方面構成,即自身穩(wěn)定性不足、水流基礎沖刷、水流長期或間斷性浸泡、人們生活對河流及公路的影響。
1)公路路基自身穩(wěn)定性的不足
東部山區(qū)早期修建的公路等級較低,大多數(shù)為三、四公路,公路的服務范圍和使用功能有限。低等級公路的路基結構形式、路基壓實度、路基相對高度的要求相對較低,以致于其抗水毀能力較弱。近些年,隨著公路等級的提高,大多數(shù)公路改擴建都是在原公路基礎上進行加寬改造的。原路基或一些構造物及防護設施等并未提高,抗水毀能力也未提高,洪水發(fā)生時,這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就暴露出來,出現(xiàn)了嚴重水毀情況。
2)水流對公路路基基礎沖刷
水流對沿河公路路基沖刷有兩種作用。一種是水流流過路基邊坡坡面,沖刷坡面泥沙顆粒,因流速大于泥沙起動流速,將它帶走形成坡面沖刷;另一種是河水對路基邊坡坡腳沖刷,河灣、對岸挑流、繞流等原因引起的螺旋流、漩渦等沖刷填方坡腳,坡腳河床泥沙被沖走,坡面高度和坡度增大,使邊坡因上部重力作用,失去穩(wěn)定而坍塌。此外,河床自然演變引起的沖刷也威脅著沿河公路路基穩(wěn)定性。
3)水流長期或間斷性浸泡
沿河公路路基長期或間斷性的遭受水流浸泡作用。在間斷性水流浸泡作用下,水流通過未壓實的路基邊坡滲流入路基,回填材料重度,粘聚力和內摩擦角變成有效值,土的力學強度指標則會降低,滯留于路基內的大量地下水可使軟土層飽水膨脹,路基變軟而成為“橡皮路”或發(fā)生橫向滑動,引起路面破損開裂、路基沉陷、路基翻漿等。而在水流退水階段,坡體內部的水流向坡面外部滲流,帶走填方堆積物中的細粒物質,在路基內部形成一條“輸沙帶”,出現(xiàn)隔離層。在自重和荷載作用下發(fā)生滑移,可能使路基發(fā)生整體或局部坍塌破壞。
4)人們生活對河流及公路的影響
沿河公路大部分是以路帶堤,出現(xiàn)公路擠壓河道,河道變窄后,水位升高,沖刷增加;河道內采掘挖沙,造成河床下切,后果是橋涵及防護工程的基礎埋深變淺或外露;農業(yè)水利等其它部門在河道修建攔水閘、灌溉水渠等水工建筑物,改變了河道的水流形態(tài),以上等原因都為水毀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
三、沿河公路路基水毀防治措施
沿河公路路基防治應遵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原則,對于沖刷防護則應遵循“順應水勢、因勢利導”的原則。
1)沿河公路主要水毀類型及措施
①河灣凹岸的沖刷(包括股流彎曲對路基的斜沖、地形變化或挑流引起的頂沖或斜沖等);
調查河段的類型與特征、水流特點、河流特征(如河床質組成、平面形態(tài)等),分析凹岸沖刷(或股流沖刷、頂沖與斜沖等)的具體情況,包括沖刷的范圍、位置、深度。
較窄河段宜采用石砌擋土墻防護,或擋土墻配合護坦進行基礎防護;山區(qū)開闊河段、變遷性河段可采用石砌護坡、擋土墻防護,或護坡、擋土墻配合護坦、漫水丁壩群進行基礎防護。
②順直河道和彎曲河道的壓縮沖刷(包括地形突變引起的河道變窄,人為因素導致的河道斷面突然縮小等);
沖刷深度與壓縮斷面的水流速度、壓縮斷面進口處的形狀有關,應特別注意斷面壓縮引起的挑流等作用。
一般應采用邊坡直接防護型式(如:護坡、擋土墻),配合護坦進行基礎沖刷防護。不宜采用丁壩、丁壩群再對河道斷面進行壓縮,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采用短、密、低的漫水丁壩群防護。
③洪水位過高,淹沒路面,水流縱向沖刷或急速退水沖刷;
因河流斷面過度壓縮、洪水位過高或設計水位偏低、路基設計高程偏低等原因,導致洪水期路面被淹沒。通常應避免過分壓縮河道,對特別不利的局部地形可以進行整治清障;提高路基高程;完善路基路面排水系統(tǒng);硬化路肩,提高抗沖能力
④河道挖沙引起河床下切,基礎埋深不足引起沿河公路路基水毀;
加強河道管理,禁止在沿河公路上下游一定范圍內作為開采砂石的料場;觀測、分析河道挖沙對河流水勢、河床變形的影響,及時對沿河公路路基采取防沖加固措施,在防護工程坡腳設置較寬的護坦保護坡腳。
2)提高設計、施工、養(yǎng)護管理的能力
沿河公路水毀應防治結合,做好沿河公路的預防性工作,做到“勤檢查、早發(fā)現(xiàn)、早修補、避隱患”,應從源頭上避免或降低水毀災害帶來的損失。發(fā)生水毀后,根據(jù)水毀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加上精心施工,保證質量,及后期完善管理養(yǎng)護措施,做到修一處,保一處,公路抗災能力會逐步提高。
3)加強生物防護
在河灘、沿河路基邊坡外的灘地上植樹,植造護岸林帶,能起到導流、防浪、減速淤灘作用,使河岸、路基免遭洪水沖刷,尤其在寬淺變遷河段和寬淺游蕩段河段上更為有效。在這類河段上采用浸水擋土墻作為路基沖刷防護并不經濟,而用生物防治不但經濟,且防護時間長,效果好。種植的樹木要選擇適合當?shù)貧夂?、土質、根系發(fā)達、枝葉茂密、喜水的樹種,最好是喬灌混交、多行配置。
四、結論
為了避免沿河公路路基在汛期遭受洪水破壞發(fā)生水毀,可以針對不同水毀破壞類型修建各種適宜的組合式防護設施,避免單一沿河防護設施,避免對已水毀路段進行原防護形式的恢復,對水毀易發(fā)路段提高該段路基的設計洪水頻率,提高路基防護設施設計標準。需要養(yǎng)護及管理部門對己有的防護設施進行加固完善,排除水毀隱患。公路部門應與農、牧、林、水等部門相配合,搞好橋位上游流域的綜合治理,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得沿河公路免遭水毀災害的侵擾,確保公路的正常使用。
參考文獻
[1]蔣煥章.公路水文勘測設計與水毀防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高冬光.公路與橋梁水毀防治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田偉平,李惠萍,高冬光.彎道環(huán)流與沿河路基沖刷試驗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2.
﹙作者單位:撫順市公路勘測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