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一線語文老師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在閱讀教學方面花的時間很不少,但成效卻并不高。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慣犯的毛病是:一節(jié)語文課要拋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且不論這些問題的價值性),用一個個看似“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hold”住課堂,“hold” 住學生,也“hold”住了自己。過后,我們又常會反思:這節(jié)課教師似乎問得太多了,問題太瑣碎了,學生真的讀懂了嗎?這一節(jié)課學生積累了哪些語言?這樣繁瑣的教學模式什么時候才能得到改變?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一次講座中曾說過:語文教育要給學生留下語言,我們應改變語文教學的形態(tài),少講多讀,把時間留給學生。如何變繁瑣的分析為以明晰的主線問題開啟思維,引發(fā)學生有價值的思考;如何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引導學生把課本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這里從“情感”與“復現(xiàn)”的角度淺談自己的思考與嘗試。
1 以情感帶動閱讀,省去繁瑣分析,提高課堂效率
這里所謂的“情感”,指的是學生在讀文以后與作者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感受作者的情感,也引發(fā)對文章的看法與思考。以“情感”為主線來設(shè)計教學思路,不僅可以省去繁瑣的分析,還能令我們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因為在以“情感”為主線的教學設(shè)計中,我們往往只需要一兩個明晰的主線問題來組織教學就可以了,很多細枝末節(jié)的小問題都可以省略。以六年級上冊課文《老人與海鷗》為例,課文分別從“老人愛海鷗”與“海鷗愛老人”兩個方面來體現(xiàn)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誼,教學時可以設(shè)計這樣兩個以“情感”為主線的問題引導學習:
① “老人愛海鷗”的部分:“這是一個 的老人?”;
② “海鷗愛老人”的部分:“海鷗的心情多么 啊!”在這兩個問題的探索中感受老人與海鷗間的一片深情。
又如《月光曲》課后的第一個問題:“想一想貝多芬為什么要彈琴給盲姑娘聽,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如果以這個問題組織教學,必然還要問很多的問題:“多芬在小鎮(zhèn)散步心情怎么樣?聽到琴聲貝多芬會有什么想法?當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談話時貝多芬的心情怎樣?他會想什么?如果你是貝多芬你的心情又怎樣?當盲姑娘認出了自己時貝多芬卻沒有回答,他的心里在想什么?”這一連串的問題,教師要記住都嫌費力,更何況是聽的學生呢?但如果從“情感”的角度出發(fā),拋出“默讀課文2—7自然段,想一想貝多芬的心情多么 ?。 边@一明晰的主線問題,引導學生圍繞該問題思考,以上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教師只要在交流貝多芬心情時加以點撥就能明白貝多芬兩次彈琴的不同原因了??梢?,以“情感”為主線,設(shè)計一兩個明晰的主線問題涵蓋所有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能令課堂告別繁瑣,同時也令學生的思維更有方向了,尤其是那些思維相對較慢的學生,不用再疲于奔命地去追趕一個又一個追趕不上的問題,教師的教無形中也朝高效邁進了一大步。
2 以情感帶動閱讀,披文入情,在情感碰撞中升華主題
當我們懂得以一兩個明晰的主線問題去貫穿課堂的教學之后,梳理點撥,披文入情,與作者與文本產(chǎn)生情感的碰撞與交流,升華主題就顯得很重要。因為這樣的過程是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正是這樣思考的過程,學生讀懂了文本的內(nèi)容,體悟了作者的情感,這是閱讀教學的任務。
仍以《月光曲》為例,在探討貝多芬兩次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的原因時,教師的問題是:“貝多芬的心情多么 啊!”(默讀課文2—7自然段,寫出你認為能體現(xiàn)貝多芬心情的詞語,并說明原因。)學生讀文以后寫出了多個詞語:有“驚訝”,因為在這樣的小鎮(zhèn)上貝多芬居然還能聽到有人在彈奏自己的曲子;有“同情”,因為這對兄妹因為貧窮而無法購買貝多芬音樂會的入場券,貝多芬十分同情這對兄妹倆;有“激動”,因為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演奏以后居然認出了自己,貝多芬認為自己找到知音,心潮澎湃……等等。學生每說出一個詞,教師就板書在黑板上,接著引導學生對這些體現(xiàn)貝多芬心情的詞語進行分析、篩選:貝多芬第一次彈琴與第二次彈琴時的心情肯定不一樣,那么分別是什么呢?經(jīng)過一番分析、篩選,學生們似乎走進了貝多芬的內(nèi)心,與貝多芬產(chǎn)生著情感的碰撞與交流,選擇了“同情”與“激動”兩個詞語,并說明了原因:貝多芬第一次彈琴是因為他同情這對貧窮的兄妹倆,他們熱愛音樂,卻無錢購買音樂會的入場券。彈完一曲又彈一曲則是因為盲姑娘熱愛音樂,在聽完貝多芬彈奏之后居然認出了貝多芬,貝多芬認為找到了知音,知音難覓,怎能不多彈一曲?以一個明晰的主線“情感”問題來推進閱讀的教學模式著眼于與文本的交流,披文入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與作者對話,與文章產(chǎn)生情感的碰撞,在火花四溢的碰撞中體悟作者的情感,升華主題。從語言文字到語言情境,再到語言情感,這符合了閱讀感悟的進程。
3 以復現(xiàn)帶動積累,通過不斷朗讀,把課文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現(xiàn)行的語文教學,由于基本框架是“閱讀”,重分析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尤其到了高年級,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以“情感”帶動閱讀,避免繁瑣的分析之后,課堂上將會留有更多的時間,那么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騙”著學生不斷地去朗讀,通過不斷地朗讀,把課文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筆者有幸聽過特級教師于永正執(zhí)教蘇教版五年級教材《愛如茉莉》一課,于老師就非常善于騙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課文。教師首先指名分段朗讀,相機糾正幾個讀音;之后范讀,學生邊聽邊思考:老師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學習?范讀過后,學生評議老師朗讀的優(yōu)點,教師強調(diào)讀書要用心去讀,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與心情;接著學生自讀課文一遍,教師巡視指導;然后教師檢查學生再讀的情況,當發(fā)現(xiàn)學生讀得仍不夠時,又讓學生繼續(xù)練讀課文;最后,教師指名學生與其合作朗讀文中女兒與媽媽的對話(一處是媽媽嗔怪女兒問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時的對話,一處是媽媽在病床上與女兒的對話),再次強調(diào)讀課文時必須讀誰像誰,在于老師的點撥下,學生漸漸地讀出媽媽嗔怪孩子時的語氣以及在病床上說話時那種有氣無力的狀態(tài)。
綜觀于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高明體現(xiàn)在哪里呢?體現(xiàn)在于老師從頭到尾幾乎沒有生硬的朗讀技巧指導,而是反復告訴學生:讀書要用心去讀,要體會作者的心情,必須讀誰像誰;他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十分耐心地“騙”著學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讀得不好就點撥。學生在于老師的循循善誘之下,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基調(diào)與作者的心情,把課文的語言內(nèi)化了,又通過朗讀表現(xiàn)了出來,達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雖然整個教學過程于老師對課文內(nèi)容沒有繁瑣的分析,但幾遍落到實處的朗讀過后,學生卻已經(jīng)知曉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對人物心情的體會也基本到位了。這正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所要力求達到的境界,這樣的教學行云如水,簡明高效,在一遍又一遍的語言文字的復現(xiàn)過程中,學生已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朗讀,用大量的朗讀代替繁瑣的分析,為學生語言的積累騰出更多的機會與時間。
4 以復現(xiàn)帶動積累,想象補白,著力于“言語”實踐,變學語言為用語言
吳忠豪教授曾說:“閱讀教學不僅承擔著培養(yǎng)閱讀能力,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任務,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特別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重任’”。但現(xiàn)行教材的編寫以為“閱讀”為中心,“聽說讀寫”成為了課文的附庸。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應自覺地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想方設(shè)法搭建語文實踐平臺,把教學著力點放在言語能力的發(fā)展與提高上,我們要善于捕捉教材當中具有閃光點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大膽地想象補白,進行拓展練筆,變學語言為用語言。
以六年級上冊課文《懷念母親》為例,教師抓住“頻來入夢”大作文章,先理解“頻來入夢”的意思,接著想象補白“ 季節(jié),母親頻來入夢……”在腦海中大膽地想象作者與母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的想象力紛紛長出了翅膀,寫下了四季當中母親與孩子相處時的感人瞬間,如:春天,母親頻來入夢。夢中,母親正在為我縫補衣服,她一針一線認真地縫著,我在一旁認真地看著,不禁想起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服”……夏天,母親頻來入夢。夢中,我隨著母親去稻田里玩,母親彎腰在稻田里辛勤地收割,她舍不得我干活,讓我在田邊的池塘里游泳……秋天,母親頻來入夢。夢中,中秋節(jié)到了,母親讓父親去縣城里買了一盒月餅,我們一家人博餅、賞月,好不熱鬧……冬天,母親頻來入夢。夢中,過新年啦,我穿著母親縫制的新衣,而母親自己卻穿著舊衣,她看著我在雪地里放鞭炮,看著看著,母親的身影漸漸模糊,不見了……練筆時,教師要求每個片段都必須以“ 季節(jié),母親頻來入夢……”為開頭,既不斷重復了課文中的經(jīng)典語言,并從經(jīng)典語言當中想象開去,與“言語”實踐有機融合,做到了語言在思維中的復現(xiàn),把想轉(zhuǎn)化為寫,培養(yǎng)了學生用語言寫語言的能力,因為會寫會用語言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追求高效的語文課堂,是我們的目標?,F(xiàn)今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不合理模式,我們應有大膽與它說再見的勇氣。以“情感”帶動閱讀,避免了繁瑣的分析,更貼近了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以“復現(xiàn)”帶動積累,還給了課堂一片朗朗的讀書聲,學生在朗讀中積累文本的語言,在腦海中豐富文本的語言,并最終學會了用語言?;蛟S這樣的模式才更貼近學生的實際,也更能解放教師自身,讓教師變“教得累”為“教得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