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剛開始時,學生很不習慣,感覺課堂學習一下失去了目標,不知如何下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漸漸習慣了,也喜歡這種教學方式了。小組討論學習,興趣小組活動等方式減輕了學生負擔,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習慣,并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學生能獨立地完成作業(yè),改變了那種因看不懂教材不會做題而抄別人作業(yè)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效率提高了。改變了過去那種學生被動地、不經自己獨立思考而聽教師講解的現象。學生經過自主學習思考再聽教師的重點講解,這使學生的學習主動了,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課堂上同學積極思考,各抒己見,互相探討。開闊了學生的思路,鞏固了基礎知識,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會主動地閱讀課外有關書籍,相互探討研究問題。例如:有一次五個同學討論:“蜘蛛多是對人有益的,卻不能說是有益昆蟲?”其中有些同學閱讀過課外書籍,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另外其余的四個同學恍然大悟。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每一位教師所追求的目標。既然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為我們開辟了如此廣闊的探求空間,我們就應有理由為學生探索出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法。自主學習教學法,讓我在實踐中品嘗到成功的甘甜,讓我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這更堅定了我不斷探索的決心。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探究式教學,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謂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問題、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活動。如何在課堂中切實進行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
素養(yǎng),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幾年來,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探究式教學的嘗試,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愿與大家交流,共同提高。
一、精心設計、組織各種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好動、好玩、好奇,樂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維帶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應多設置一些實踐性活動。例如在學習“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這一節(jié)時,通過學生游戲:“拍手”和“抓手”、縮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針就害怕”以及分組完成膝跳反射的測試,學生就很容易領悟出反射的概念。再如,在關于空氣中塵埃粒子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分別通過實驗探究的操作活動,比較出樓層高矮、雨天前后、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等條件下塵埃粒子的數量。這些操作活動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此外,學生普遍存在爭強好勝的心理,想在其他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因此,我常舉行一些生物知識搶答之類的活動。
二、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個性就沒有探究,探究過程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教師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同時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及特長。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引導學生發(fā)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勵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發(fā)揮特長,給學生留有更大的選擇余地和自由發(fā)展空間,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三、創(chuàng)造良好交流氛圍,設計學生合作探究方案
努力創(chuàng)設師生、同學間民主、平等、自由、寬容和諧的探究學習氛圍,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探究學習主體地位,激勵學生探索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建立師生間、學生間的密切合作關系,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與合作。例如:在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后,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時,面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問題,也不要否定學生,而要去鼓勵、引導學生,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感覺課堂是屬于自己的天地,在這個天地中充分激發(fā)自己智慧的火花。
啟發(fā)、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提出問題,猜想問題,設計探究的總體方案,再對探究的討論方案進行微觀設計。設計方案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有利時機。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讓學生把思維過程展現出來,適時地加以引導和點撥,也可以站在學生的思維層次上提出問題給學生思維指向,同時要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千萬不能包辦代替,注意方案設計不僅僅為解決問題,我們要在設計過程中整合學生的知識,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有時方案可能并不完善,可留給學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自己去發(fā)現、修正、完善。開始時可提示從而降低難度。
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題時,學生對光是否會影響鼠婦生活只會有兩類觀點,探究集中在如何設計一個合理全面的實驗探究方案,搬開遮光物體后鼠婦會爬走也許是搬動時的動作或聲音影響了鼠婦的行為,在證實是否是光的影響時要考慮排除其它因素的影響是設計實驗的關鍵,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討論,最終讓學生自己能得到“單一變量”的方法,即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方法。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探究乃至解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現象與問題都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四、加強初中生物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性
有效的探究內容。就教學內容而言,并非所有的知識都應該或都適合探究性學習。因此哪些內容讓學生探究,開展哪些探究活動,教師首先要心中有數,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這需要教師鉆研教材、熟悉教材,根據教材局部章節(jié)的知識點、知識塊選定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項目和形式并根據自己所在地區(qū)、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對探究內容重新選擇、重組,甚至重新設計。
有效的探究時機。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認為,積極的心智活動是有效學習的重要保證。我們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時機、捕捉時機、利用時機、轉換時機,讓學生在有限的探究時間里,有所疑、有所思、有所體驗、有所感悟,以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