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
[關鍵詞]數學 學習方式 轉變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中,以“灌輸——接受”為主的教學方法和以“聽講—記憶—練習—知識再現”為主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較弱,學生的才華和智慧得不到應有的展示。因此,新的課程理念特別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而如何去掌握知識,越來越引起教學工作者的重視。我們的數學課堂應更多的去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從中指導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培養(yǎng)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我想學”
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從“?”開始的,一個好的數學問題能引發(fā)學生極大的興趣和探究熱情,從而使其主動參與數學活動。例如,在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我先讓同學看閱讀材料“2=3?”,由“2x+3=3x+2”變形成“2(x-2)=3(x-1)”后,結果卻成了“2=3”!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同學們急切地想知道為什么,就主動去查閱、學習有助于解決問題的知識;再如,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瓷磚鋪設的地面,啟發(fā)學生動手實驗并思考,為什么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可以鋪滿地面不留空隙,反而規(guī)則的正五邊形、正八邊形卻做不到?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經過反復觀察、實驗、猜測、驗證之后茅塞頓開。他們在此過程中得到的不僅僅是有關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慢慢養(yǎng)成了善于觀察生活、嘗試抽象出數學問題并探究解決的好習慣。真正實現了其內在動機的狀態(tài)由“要我學”到“我想學”的轉變。
二、設計有探究意義的數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我能學”
現代教育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相當強的潛在的和顯性的獨立學習能力,都有一種表現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欲望。而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忽視壓制這種良好的愿望,滋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這一節(jié)時,我嘗試著不講,完全由學生獨立完成這一內容的學習。學生在教材的指導下,經歷了回憶——觀察——概括——應用的過程,效果很好。還有的學生將其“獨到的見解”“傳授”給大家。這就是“發(fā)現學習”了!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獨立探索的成果,更加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實現了其自我意識由“我怕學”到“我能學”的轉變。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學生利用和開發(fā)學習資源的能力——“我善學”
計算機和互聯網蘊涵了無窮的學習資源,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這一強有力的工具去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使他們樂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實現其學習活動由“跟師學”到“我善學”的轉變。例如“巧算平均數”,學生a通過把數據都減去170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的結果,學生b則用計算器很快算出來,學生c將數據輸入microsoft office的excel表格中,通過求和工具“∑”和除法算式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學生d則直接運用excel的均值函數average( )一次性出結果,同學們無不驚嘆excel的神奇,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稍加指點,他們很快便掌握了求和sum( )、求余mod( )、求整int( )、四舍五入round(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等excel函數的應用,通過摸索、實踐,學會了排序、篩選、分類匯總等數據處理方式和科學記數法、百分比等數據表示方式,體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和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從此從繁瑣的數據和運算中解脫出來去探索更有意義的數學問題。
四、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我選學”
多元智力理論指出,每個人智慧類型不一樣,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yōu)勢、學習風格也不一樣,它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忽視個體差異,現代學習方式更為尊重學生的差異。在把握《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盡量把問題設計成有一定的彈性的問題,使所有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并且每個學生都能對其中的一些問題給出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的體驗,最終達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fā)展。 這樣的學習過程既關注了全體學生,又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符合現代學習方式的特征。
五、開展調查活動,加強交流與合作——“合作學”
為了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讓學生明了所學知識與現實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了一些合作探索活動。如:我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對不同人群丟棄廢電池的情況進行調查,并進行有關數據的收集。當他們把各自收集來的信息匯總并計算分析后,做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結論報告。這種走出課堂、分工合作的學習形式已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各守其陣、閉門造車的學習形式,加上學習者的積極參與、交互作用,整個過程已成為一個遠不只是認知的過程,它為學生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施展才華的舞臺。學生在分工的過程中增強了責任感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增強了交流、交往能力和競爭意識,在合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和用數學的意識,這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這種學習形式的轉變意義深遠,它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和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由此可見,我們如果完全依賴教材,無異于換湯不換藥,難以實現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只有在轉變了教育價值觀的前提下,對教材的使用加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使生動的教材變成生動的課堂,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變。愿以我們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