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一生!曾經(jīng)叱詫風(fēng)云的項羽,在召見諸侯將時,諸侯將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可是最后落得烏江自刎。歷史對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劉邦,項羽,多存在著褒項貶劉。這樣的一個讓后人崇拜敬仰的人物,是很多人議論的話題。本文主要從性格特征來論一個失敗的英雄人物——項羽。
膽量過人,但是無戰(zhàn)略眼光。在《史記》之項羽本紀(jì)中記載,秦始皇帝游會稽時,渡浙江。梁與籍具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在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下,項羽不加思索的口出此言,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膽量不同于一般人。破釜成舟這一舉動更能說明他的這一點,可是在巨鹿之戰(zhàn)中,以5萬人擊敗久經(jīng)沙場的章邯的20萬秦軍他,而稱霸王后,就把都城遷入毫無險要可守的彭城。在滅秦后又燒其宮殿,在與劉邦對立的時候,自己一步步走向孤立,最終失敗。
仗義,可也剛愎自用。大爭之時,沒有聽范增的勸,道義應(yīng)該擺倆旁,沒有純潔的仁義,講究謀權(quán),鴻門宴中劉邦三言倆語,項羽就覺得理應(yīng)如此,好面子的他,給予了劉邦生的機(jī)會。可是他不是一般的市民,如果他是一般的人他理應(yīng)講義氣的,但他的高位決定了他不能以一般的小民思想來指導(dǎo)自己。
小人之仁,吝嗇土地。項羽在自己部下生病時經(jīng)常提著藥,帶著醫(yī)生細(xì)心的關(guān)懷,以表示自己的仁義??墒撬麉s不曾想部下跟隨他出生入死,無非是求個功名利祿,光宗耀祖,項羽卻吝嗇自己的土地爵位,不肯分給部下。這一點《史記》也有明確的記載。韓信說到,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y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墒俏覀冇辛藨?zhàn)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虛榮不務(wù)實,鼠目寸光
遷都彭城,項羽是受“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的影響,故放棄關(guān)中,回到老家江東。把關(guān)中的險要讓于劉邦,居于毫無利處的彭城。“沐猴而冠”既是這樣來的。劉邦志向遠(yuǎn)大,項羽卻鼠目寸光,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了關(guān)中,后來項羽也闖入了咸陽,他們都收獲到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xiàn)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可項羽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城里沒有一個活口,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一把火燒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不得人心,項羽完全不懂腦筋就這樣做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jù)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xiàn)在他看到秦皇宮數(shù)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卻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么大的客制力,其志不小,這個人絕對不可以小看的。但是項羽聽不進(jìn)去,劉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志不小又能怎么樣呢?范增苦口婆心的勸說卻換來了項羽的無動于衷,歷史最后驗證了范增所說的一切。被勝利包圍的他卻無遠(yuǎn)見,可后面的憂慮有有什么用呢?
狂妄暴躁,氣量狹小
楚漢戰(zhàn)爭當(dāng)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于對峙狀態(tài)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后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么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么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jīng)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里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dāng)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zhàn)勝人家劉邦。
過于自信就是自負(fù)
司馬遷在評價項羽中說到,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豈不謬哉!由此可見,到了最后項羽自覺自己沒有錯,是上天要亡自己。
可他這樣的人物并不是一屆莽夫,在短短的時間里取得了如此大的業(yè)績,他是在秦末這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中涌現(xiàn)出的一位英雄,一位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zhàn),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在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業(yè)績,在取得偉大業(yè)績的同時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f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封建貴族政治,加之燒殺破環(huán),終于喪失民心,軍敗身亡。
項羽之所以被人尊崇,也只能說他是一個把英雄主義發(fā)揮到極點的人,能把這種力量傳遞或則說是渲染給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成舟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一個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有那么多虛偽的偏護(hù),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攏人,不掩飾人性的本質(zhì),一個融合自負(fù)與懦弱的人,這也是來自英雄主義和人性另外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