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核心就是求異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在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和他人的研究報告,對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作一個客觀分析。
關鍵詞:求異思維;高中語文;應用效果
一、前言
求異思維方式,就是在看待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尋找不同的答案。這種尋找答案的方法就是從問題的橫向、縱向、正面、側面等多角度去看待問題,對問題不斷提出質(zhì)疑,用假設、懷疑、推斷等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解決問題。求異思維不適合固定的思維方式,注定是要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超出常規(guī),善于創(chuàng)新。在高中語文教學時,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有著良好的條件,尤其是在高中生的思維受到制約的時候,更需要一種自由的思維模式來解放他們的思想。特別表現(xiàn)在高中語文的寫作和閱讀上,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越的教學條件使學生固有的思維方式得到解放。
二、求異思維的概念
在我國目前的學術領域,對求異思維并沒有給出明確定義,不能對求異思維做出很好的詮釋。筆者在拜讀國內(nèi)一些知名學者撰寫的書籍時發(fā)現(xiàn),求異思維的解釋只有一星半點,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摸索、總結出求異思維的概念。求異思維是從不同角度觀看同一問題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具有反復質(zhì)疑和設問的特點,同一問題要經(jīng)過反復推導答案,多元化、全方面地看待問題,即求異思維是在尋找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有一些學者把求異思維解讀成為創(chuàng)新思維,這也是正確的。
縱觀各位學者對求異思維的解答都是一致的,這也正解答了求異思維為什么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當然,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不只是求異一方面,其中還包括求同。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求異思維應用的現(xiàn)狀
1.高中語文教學高考化。求異思維在高中的運用是非常困難的,我國大多數(shù)高中都采用高考“標準化”的教學模式。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績,多數(shù)的語文教師采用填鴨式教育,甚至從高一開始就采用這種生硬的方法,只關注高考的重點,在日常學習中進行高考“演習”。
2.傳統(tǒng)思維過于陳舊和固定。學生的作文過于模式化,這是高中開展求異性思維訓練的巨大絆腳石。在高中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抓住“新八股”的模式,要求學生在作文時一定要做到“開門見山”“篇末點題”這兩點,雖然做到這兩點在高考中不會得到很高的分數(shù),但是也保證了分數(shù)的正常。然而,這種禁錮的思維模式讓學生不敢跨越雷池半步,對學生的思想造成了束縛。
四、求異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1.改變閱讀鑒賞模式。人教版高一年級必修詩歌單元第二篇文章《雨巷》是著名詩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不同的高中語文教師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閱讀鑒賞教學模式,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的重要一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雨巷》中“姑娘”一詞的理解通常都是教師直接給出的答案,思維模式呈現(xiàn)直線型。但是筆者不同于傳統(tǒng),采用了求異思維的思考方式,提出“《雨巷》中‘姑娘’一詞代表了什么?”這個問題,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來回答問題,這樣呈現(xiàn)的思維就是發(fā)散性思維。
2.改變表達交流模式。通常人們習慣從正面看待問題,不懂得換位思考。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或許就有所不同,這種理念也正是求異思維提倡的。高中作文中的“表達交流”是一重大課題。作文訓練從小學就開始存在,不說很長的寫作時間,六七年的時間還是有的,雖然寫作時間足夠,但是寫作的質(zhì)量并不盡如人意,常常給人千篇一律的感覺。例如:對于同一命題作文的創(chuàng)作,學生所要表達的意思都是大致相當,材料的選擇也沒有新意,“大眾化”是作文創(chuàng)作的最大弊病。
3.寫作時進行逆向求異思維。觀察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作文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想要準確地掌握命題,選擇合適的材料,就需要學生換位求異思考。如“站在路邊鼓掌的人”是上海2011年高考的命題作文,其后給出的材料是:一名學者的兒子,因為學習成績平平,班里的同學都叫他“30號”。在他的班級里一共有55名學生,學者的兒子每次考試都是第30名。久而久之,他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但是學者每次都很和藹地對他說,你會成為在路邊鼓掌的人,你也會成功的。一般的學生會結合材料給出的信息,從“普通人的理想”和“成為一個平凡人”的角度出發(fā)寫這篇作文。如果采用求異的思維去看待材料,那么“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則是最好的結果。
五、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學的方法數(shù)不勝數(shù),求異教學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并不適合所有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風格,但不妨一試,也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敏.從“回答提問”到“提問回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聾青年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5).
[2]宋瑞.妙用比較,巧組教學——試析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比較藝術[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