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讓學生對基礎會計課程產生興趣,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興趣點。教師應衣著整潔,神采飛揚,應盡量做到言語風趣。其次,應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設計教學時,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想、說、做的機會;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多安排實踐性教學。第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應多樣。
關鍵詞:基礎會計;興趣;個人魅力
基礎會計課程相對于大部分其他專業(yè)的課程來說,枯燥且無趣,這對好動且不愛學習的中職生來說,坐在課堂上連續(xù)聽上兩節(jié)課,簡直是一件苦差事。而基礎會計課程又是各會計類專業(yè)后續(xù)各主干課程的基礎,學生對該課程如未掌握扎實,就會給后續(xù)課程的教學帶來很大障礙,并且將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就業(yè)。因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課堂枯燥為有趣、變學生苦學為樂學,是每個基礎會計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那么,如何讓學生對學習基礎會計課程產生興趣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發(fā)揮教師的個人魅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師的個人魅力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而基礎會計課程教師又是會計專業(yè)學生接觸的第一個專業(yè)課教師,因此教師應利用機會,尤其是第一節(jié)課的機會,充分展示個人魅力,吸引住學生。
首先,教師應衣著整潔,神采飛揚,這樣能更好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衣著時尚,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試想,如果教師一進課堂,給學生的感覺就是邋遢不堪、神情淡漠、無精打采,學生對這堂課還會感興趣嗎?
其次,教師應盡量做到言語風趣。照本宣科、語言枯燥、語氣生硬只會讓學生厭倦學習。其實,換一種說法,換一種語氣,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例如:在教學銷售業(yè)務內容時,有的學生做題時將“現銷業(yè)務”做成借“主營業(yè)務收入”“應交稅費”,貸“銀行存款”。這時,如果對學生批評、指正,無可厚非,但如果換成調侃——“很好,以后你畢業(yè)后我專找你買東西了。多好啊,我既買到東西,又還能拿錢!”學生會在一片輕松的笑聲中記住該業(yè)務的賬務處理方法,同時也深刻地理解了賬戶結構的重要性。
第三,教師應見多識廣。對于中職生來說,他們更喜歡與教師交流課外的知識,如興趣愛好、動漫、網絡語言、衣著服飾等。如果教師能與他們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聊得來,不僅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還可以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一個契機可以改變一個學生。因此,教師應不懈學習,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二、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
如果教師習慣于對學生發(fā)號施令,或喋喋不休地搞“一言堂”,只會讓學生心生抵觸情緒,或昏昏欲睡,連原有的一點學習興趣也會失去,更談不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了。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呢?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就教師自身來說,一是要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做到態(tài)度和藹,語言親切風趣,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一本正經,板著臉孔,只會讓學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哪里說錯了或做得不好會挨批評,自然就選擇“閉嘴”“靜坐”。二是要允許、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甚至是異想天開、離經叛道的見解,營造學生主動提問、陳述的課堂氛圍。三是要善于寬容學生。不要輕易批評、隨意指責學生,這只會讓學生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或不想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交往,進而厭煩、畏懼甚至仇視學習。
其次,在設計教學時,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想、說、做的機會。中職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能力只有讓學生在親身實踐活動中才能慢慢生成、提高。最好的辦法是在教學中提倡多討論、多提問、多辯論,讓學生充分參與,直接體驗到“做”的樂趣,從而喚起他們發(fā)自內心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tài)轉到“我要學”的主動狀態(tài),并在參與、交流中逐步樹立“我會學”的信心,進而提高自學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應充分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多安排實踐性教學。中職生雖然難以安靜地進行知識學習,但對動手做卻有較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多地安排各種實踐性教學,以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力性。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到企業(yè)的財務部門、廠房參觀,這樣既可開闊學生的眼界,把那些空洞、生硬的賬證及復雜的名詞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使學生學到許多書本里和課堂上所學不到的知識,又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意識。教師也可以采用真實的證、賬、表進行直觀的教學。例如:為了彌補教材中的不足,在進行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的學習之前,請學生自行搜集各種真假發(fā)票、單據等原始憑證,課堂上,讓學生各自拿出搜集來的原始憑證相互交流、傳閱,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每一張原始憑證都有哪些內容,哪些是真實、合法、完整、正確的原始憑證,哪些是不真實、不合法、不完整、不正確的原始憑證,并做比較和總結。學生興趣盎然,踴躍發(fā)言,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原始憑證應具備的基本要素。這樣一來,不僅能把知識點講清楚,而且還能使學生形象具體、穩(wěn)定可靠地掌握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為學習后續(xù)內容奠定基礎。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組,按出納、采購、成本計算、銷售、匯總等設置崗位,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掌握各種原始憑證的填制方法,并定期輪換。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應多樣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啟發(fā)、演示、比較、圖解、案例、討論和練習等方法,各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運用得當,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減少疲勞,提高學生的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實踐證明,教師只有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教學要求,靈活運用各種方法進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主要經濟業(yè)務的核算時,應該注意講練結合,同時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在講解每一個賬戶后,隨后出一個業(yè)務題,通過做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該賬戶的用法,借方記什么,貸方記什么,期末余額在哪一方,表示什么。講完所有的賬戶后,還應進行大量的分類練習,包括課堂上和課后的練習。為了節(jié)約時間,課前應制作好業(yè)務題的PPT,在課堂上讓學生分析,然后學生依次按順序站起來回答,回答有錯的或不完整的,由其他學生糾正、補充。因為每個學生必須站起來回答,所以他們不得不努力思考,使整個教學過程緊湊、流暢。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練習,為了將知識系統(tǒng)化,可以給學生某企業(yè)一個月的經濟業(yè)務,帶領學生做一遍,再給學生另外一個月的經濟業(yè)務,讓學生自己做,以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基礎會計是一門操作性很強又較抽象的課程。憑證、賬簿種類繁多,填制審核等過程復雜,教師無法一一在黑板上演示。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設備,制作一些生動直觀的電子課件,可以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多渠道獲得信息,激發(fā)興趣,并保持良好的記憶。比如:在進行錯賬更正單項練習時,學生對如何選擇和運用幾種更正錯賬的方法很不理解,不是選錯更正方法,就是不按正確的更正程序進行更正,使錯賬錯上加錯,而教師也很難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把錯賬更正的全過程用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演示給學生。采用電子課件進行教學的效果就不一樣了,憑證、賬簿的填寫制作過程都可以動起來,就像看電影一樣,哪種類型的錯賬選擇什么更正方法,其更正的先后順序如何學生都能一目了然,枯燥無味的理論形象化、復雜煩瑣的操作具體化,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實際教學中,實物投影儀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如在指導學生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和登記賬簿時,將學生所填制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和賬簿利用實物投影儀進行講評,既形象直觀,又容易讓全體學生了解各種易犯的錯誤,這是傳統(tǒng)的作業(yè)批改和講評所無法取得的效果。
當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簡單靠幾種方法生搬硬套就可以做到的。畢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個性。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方法和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